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如题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
关于“情感”与“态度”,《标准》里是这样具体阐述的: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和同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做法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一)联系实际,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进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案例:
我的同事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并且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因为有准备,发言积极。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纯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标签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妈妈的上衣标签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涤纶含量15%。
……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经常用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这时,其他同学脸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们期待老师的解答。
师顺势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导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到了教学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它。很多时候,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与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时,他就无法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由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在(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外婆家住(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爷爷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楼梯。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后对于如“住在5楼走4层楼梯”的答案感到疑惑不解,我就带着学生从教室所在楼层走到一楼,这样亲自走一趟,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走几层楼梯只要把楼层数减1,瞧,学生多聪明!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远没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到的知识那么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启示,在后来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就称好重量为1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在学校操场量好100米长的跑道,让学生走5个来回,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选合适的单位填空,学生很轻松地就选到了合适的单位。
在上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联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其价值,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后,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和需要,安排学生先整理书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一些尝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间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面积有多大?
如果要铺上地板砖,铺哪种规格的适合?要铺多少块?(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个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联系实际,做数学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让现实的 、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部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有意思起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
做法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问出来。如学生可以这些方面提问:(1)在知识的来历上提问。(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就可据此问题。(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上提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可就此提问。(4)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如果学了某个知识后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让学生提问,还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法三:重视课堂评价,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方法之一。
《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评价。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一)评价须客观公正,且力求有激励性、有针对性。如果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可从态度、姿势、声音等方面予以肯定。(二)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同“一把尺”。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优生,要求要严格,标准要搞,才有利于促进他的进取。(三)评价奖励也要有个“度”。如果滥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总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