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增长新风口:哪些都市圈最受关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编辑 | 王延春


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中,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正在被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指出,当前中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截至目前, 中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中原、山东半岛、长江中游等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一般而言,每个城市群之中至少有1-2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都市圈。例如,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城市群,就形成了“一超多强”的都市圈发展格局。“一超”指的是上海都市圈,“多强”指的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在许多业内专家看来,随着成渝城市群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现阶段中国需要把都市圈建设提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以现代化的都市圈来支撑世界级的城市群建设,并以此来连接和助力国内与国际经济的双循环。





面对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




2020年上半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则提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等等。


在肖金成看来,“十四五”期间中国应当着力促进都市圈发展,可以重点推进30-50个左右的都市圈建设。“城市群的不同都市圈之间具有竞争关系,需要通过加强规划和合作,促进分工,实现不同都市圈的腹地相互覆盖。以成渝城市群为例,成都和重庆之间相距约300公里,意味着成都和重庆这两个都市圈都要发挥150公里的辐射力。两个都市圈之间要相向发展、加强分工合作,把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态。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在美国,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在日本,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在英国,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在欧洲,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的城市群,上述几大城市群都是各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其中,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地区、五大湖地区、大洛杉矶地区所创造的GDP占全美国的60%-70%;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大阪神户地区、名古屋地区创造的GDP占全日本70%左右;其他的城市群,如英国大伦敦地区、法国大巴黎地区、加拿大多伦多以及大温哥华地区等在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马燕坤认为,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属于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应该通过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功能分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增强外围城市的吸引力等途径,让都市圈和城市群创造更多的经济产出,并承载与经济集聚相匹配的常住人口,产生更多的需求。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一般是自然发展形成的,但可以通过规划或政策发挥约束或引导作用。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要考虑和依托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基础,应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 发展规律,让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引导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


早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意见》中还提到,近年来,中国的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一文中预测,到 2030年,1.7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 从城市和都市圈来看,到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南京、东莞等)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上海、北京、广佛肇、深莞惠、郑州、成都、杭州、苏锡常、青岛、重庆、武汉、南京等)2000万级大都市圈。


马燕坤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在经济体量、经济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实力、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未来,中国都市圈和城市群应强调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和集约发展,以地均产值论英雄,以人均收入论英雄,以产均耗能论英雄,在做大做强经济体量的同时,更应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