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决定的?

例如为什么赵排第一呢?

赵姓在『百家姓』上排名首位,肇因于此书撰于宋朝,皇帝姓赵,故尊天水赵姓为天下第一姓。

《百家姓》可能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当时北宋王朝业已创立,但吴越、南唐这些小政权还存在,故这部新编姓谱既以宋太祖赵匡胤的姓氏为首,作为对 “天子”之姓的推崇,又以吴越国主钱弘椒的姓氏次之,彰显故主的尊荣。其后“孙”为钱弘椒正妃的姓氏,“李”为南唐国主的姓氏,郑、吴、郑、王则为吴越开国之主钱镠以下历代后妃的姓氏,可见其排序的原则与唐朝的《氏族志》是相同的。
明朝初年,又出现过一部《皇明千家姓》,首句是“朱天奉运”,因为开国皇帝是朱元璋的缘故,所以这一回是朱氏当头了。到了清朝,还由政府颁布过一部以康熙皇帝名义主编的《御制百家姓》,该姓谱只收汉族姓氏,起首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以示尊孔崇儒。但是这两部姓谱的流传和影响,都不及《百家姓》,而人们对《百家姓》的熟悉,也首先是因为它在儿童识字发蒙中的作用,以尊卑定姓序的观念,毕竟是愈益淡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9
百家姓,前面几个的排列,与当时的社会有关,但还有一个原因是押韵。
据说作者是宋时吴越国人。当时吴越国臣服于宋。赵,是皇帝姓;钱,是吴越国主的姓。后面几个,据说是皇后、妃子,已无定论。我倒觉得很可能是贵族。

百家姓从何而来?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第2个回答  2008-09-09
赵是当时的皇帝的姓,皇帝最大,所以排第一,而钱是皇太后的姓,仅次于皇帝,所以排名第二,剩下孙李王都是大臣的姓,安官职大小排名
第3个回答  2008-09-09
以当时的社会地位排的,当时皇帝姓赵,所以百家姓以赵为首
第4个回答  2008-09-09
没具体的原因,要说原因就是讲究押韵,方便记忆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