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项不够,要是12月1日去进票回来,发票开票日期是12月份的可以拿来抵扣11月份的销项吗?

如题所述

当月认证的发票必须在当月抵扣。否则,不予抵扣。 

增值税发票认证的期限为从开票之日起180日内,(从2010年1月1日前认证抵扣期限是90天,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期限延长为180。即从开票之日起在180天内可以认证抵扣,超出期限可以认证,但不可以抵扣销项增值税。

2017年7月1日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期延长至360日,认证发票可以在网上认证,也可以到税务局认证。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 

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第二十七条 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项发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8

不可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第二十七条 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扩展资料

税务申报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二十三条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扣缴义务人解缴税款的期限,依照前两款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30
进项发票的认证期限是从发票的开具日期算起180天,所以你上个月的进项这个月可以认证的,但是你属于纳税辅导期,认证的进项当月不能抵扣,必须等到税务局稽核比对结果成功后,才可以抵扣,所以当月计入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下月通过稽核比对成功通知单才能从待抵扣转入进项税额。本月有销项,进项处于待抵扣状态,所以本月的增值税就是销项税了,没有进项可以抵扣的。
正确答案:
辅导期的一般纳税人,当月认证的发票,次月才能抵扣.所以你十二月份的进项就只能按11月份认证的2万元来抵,也就是说一定要交8万元(10-2)的税.这是税务方面的.
另外:做帐方面的,你说12月进项发票未拿去认证,因此你的库存商品不够结转12月的成本,这个你可以按你发票上的金额,(如没有发票,就按你以往同类的商品)暂估10台机器的成本(按不含税金额),等你拿去发票去认证的当月在做一笔冲回12月暂估分录(如果是正常做帐,应该是在一月初你就要冲回暂估分录,但为了方便,你也可以等发票入帐当月在冲回).12月的销售额只能按20台机器来申报,这是在你抄税的时候就体现出来的,没法搞假的.所以最为实用的办法就是暂估成本,这是税法和会计法所允许的.

暂估分录: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帐款-暂估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下月冲回时:
借:库存商品 (红字)
贷:应付帐款 (红字) 注:按上月金额冲回

同时冲回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红字)
贷:库存商品 (红字)

然后按正确的发票金额按正常的会计处理做帐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帐款 --**单位
同时结转上月十台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这样整个过程就做完了.希望你能弄懂.业务更上一层楼.
第3个回答  2015-11-30
您好,会计学堂李老师为您解答

不可以的 可以让对方11月先把票开出来 发票扫描给你认证

欢迎点我的昵称-向会计学堂全体老师提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