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里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科学原理

《劝学》里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能用什么科学原理解释吗? 抑或这个说法本身并不科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译为现代文为: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主要是为了说明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科学原理: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还可以传递信息。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

《劝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式整齐。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译为现代文为: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主要是为了说明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科学原理: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还可以传递信息。
  一、声音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传递声的过程就是传递振动的过程,有振动就有能量,利用振动就是利用能量。
  2、声波的能量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很多,如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除尘器降低污染,美化环境。医学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顺风的时候声波在传递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较少,所以远处的人能听的很清楚。
  声音是通过介质来传播的。由于物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速度,称为声速( 或音速),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而产生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二、声音传播的特点
  1、反射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而产生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声波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无法穿越而返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反射,这种声波反射现象也称为回音。有关声波的反射现象,早在1882年即被实验证明。
  2、折射
  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递,因速度不同而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称为折射。例如 :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晚时,由于高空附近温度较高,声速较快,使得声波在行进时,会向下方偏折,因此位于寒山寺里的钟声,才会传到江面上的客船。
  三、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速度,称为声速( 或音速)。声速往往因介质种类、状态等因素而影响其行进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因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等不同而不同。温度愈高,声速愈快。湿度较大时,声速也较快。已知在 2O°C,干燥、无风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3公尺/秒,而在 O°C 时,则为331公尺/秒。若物体移动的速度,超过当时空气的传声速度时,称为超音速。有关声速的测量,早在西元 1636年 港人 梅尔森 便已量出,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 316 公尺/秒,其间虽经各国不断测试,但正确求出在气体或固体中传声速度的方法,则是1868年德国人孔特发现设计的,此即为著名的“孔特实验”,至于现今一般惯用的声速 ( O°C 的空气 ) 331公尺/秒,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修订沿用至今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10
有 因为声音是一种能量,它在空气中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无论是否有风。但是,因为“多普勒效应”,顺风中声音和无风或逆风中的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你在车站,当火车靠近我们时,气笛的声调会变高。而当火车远离我们时声调会变低的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