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 总序的译文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第一段就好,如有知道后面几段并提供的额外加分,谢谢!~

译文:

所谓‘经典书籍’,乃是天机神明的绝妙宗旨,圣贤哲人所擅长的本事。用它来可以通达天地,辩识阴阳,端正纲纪,弘扬道德,彰显仁义足以赐利万物,藏书读用足以独善其身。

学习的人将增殖,不学的人将要落了。大业高的,就成为圣明的德行;普通人能够思考,就有王、公的重。他的君王用来树立风声,流显号,美教育,移风易俗,为什么没有人走在这路上。

所以说:从他的为人来看,温柔敦厚,《诗经》教了;通达博古,《尚书》教了;扩大贸易好,《音乐》教了;洁静精微,《周易》教育的;恭俭庄敬,《礼记》教了;撰文记事,《春秋》教了。因时制宜,质文交替使用,应之以变通,变通的以中庸。

中庸是可以长久,通过改变就可以大。他的教有到,他们用无穷。实际上仁义的陶冶,诚实道德的风箱一样啊。它是用大了,扬帆太深了,言语无法形容。

所以说:不快而迅速,不走而来。现在的我知道古代,后可以知道现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道才行,俯身龟象而设卦;后来出现了圣人,抬头鸟的足迹来完成文章。文字已经流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已经建立,经典在这里与他。

原文: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此文出自唐·魏徵《隋书·经籍志1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是唐魏徵(580-643)等撰目录。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分类体系而成。

利用隋代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

《隋志》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此《志》所著录的经部著作及其儒家类文献,并大序、小序、注释等,至今仍不失为考见唐以前儒家著述概况的重要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