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已经够快、够高、够强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这样说:能不能再更快点、更高点、更强点?要是能更快点、更高点、更强点,就更好了。
应该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不满足,不停进取,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是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做出盲动蛮干的决策。
竞争,导致一种不容乐观的趋势,一味做大,一味做强,世界第一大坝,亚洲第一长桥,中国第一高楼,最大的核反应堆,第一次核爆炸,第一次卫星发射,第一次航天飞行……经济上的高速度,虚假繁荣等等,都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结果。最后人类不得不吞下自己盲动蛮干酿成的苦果。
毛主席早就说过: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我们不承认差距是不行的。我们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实际取得的成绩与应该取得的成绩之间,有差距,我们应该惭愧,应该反省;但是,如果我们百分百尽力尽心了,我们应该问心无愧,我们一样应该自豪。反之,如果确立的目标,我们拼尽全力,也难以企及,那就不明智,不可取了。那只能导致蛮干,是实质的盲动。
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般人,是很难胜任的。攀登到8000米的高度,成绩就相当不俗了。只要尽力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遗憾: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只差一点点儿就到顶峰了,还可以继续再向上爬的。
运动会上,我发现所有的项目中,跳高的胜利者颇有点与众不同,因为只有他是最后的失败者,最后的失败者拿到了最高的荣誉。所以,跳高运动员不断地冲击新的高度,失败在所不惜。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在要求高度,但失败者却不能赢得桂冠。
在珠峰的攀登过程中,有那么多的遇难者永远地留在了珠峰,他们是英雄,是永不停息的进击者,但他们付出了生命,其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对于自己的能力都要有一个充分、客观的估价,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能保守,不能右倾,也一样不能冒进,不能左倾,否则都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哲人说: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太远,一样要掉进水里。
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有诸多的参谋者、议论者,但别人的意见,只能用来做参考,而不能用来做决定。大政方针,还是要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个人来定夺。
丰子恺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时说过,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次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次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还有一种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教徒了。……
有同行而无同行,有同学而无同功。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片屋檐下,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由于天分不同,修行不同,付出不同,机遇不同,每个人的结局也不同,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后退一步,迂回一下,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倒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战术,一旦盲动蛮干,实力消耗殆尽,东山再起的希望都破灭了,事业与建树也就无从谈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