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王的皇帝

皇帝或重要大臣或大将,不过一定要分开。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西汉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

  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是蜀高祖王建第11子,字化源,前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19年——925年在位),在位7年。当初,王建的长子(皇太子)王懿侮辱王建宠臣唐道袭而被废,他被立为太子。918年,王建死,他继承了皇位,是为蜀后主。

  王衍是一个十分荒淫腐朽的皇帝,他迷恋美色,对北方小朝廷后梁、后唐的攻击不闻不问,前蜀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咸康元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前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王衍被俘,前蜀灭亡。

  前蜀灭亡后,王衍被封为通正公。次年即926年,李存勖认为王衍是个祸害,便杀害了王衍。

  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年),安信通,又字详卿。少年时喜爱读书,抱负甚远。从军后喜爱骑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19岁时随兄投奔起义军,用为都监。王潮病卒,继兄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治闽以保境息民为首策。提倡节俭,他的“府舍卑陋,未尝葺居,恒常蹑座履”,“衣袖袴败,乃取酒酢而袋补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乾宁元年,闽西黄连洞饥民2万余人围长汀,他严禁官兵诛杀,并安慰饥民说:“史实为虐,尔复何辜?!”经过王审知“感之以恩,绥之以德”的抚慰,得以干戈息而民心定。又鼓励农民努力耕垦,山区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沿海则垫坝筑堤,围垦造田。福清县筑起祭苗墩海堤,护田灌溉数千亩。泉州的陂塘最大的可灌田4万余亩。同时,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官办和私办的焙茶场有1000多处,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王审知劝民从商,尤重招来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20丈,栽几百人的远洋大船。福州继泉州之后成为商业都会,两度扩大城垣,又把福州海口的黄岐山开辟成甘棠港。还号召各地广设痒序,于福州、泉州设招贤馆,到处招聘贤能之士。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各地群雄纷纷割据称王,部下劝他立闽国称帝,但他力排众议:“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病故于福州终年64岁。

  王审知的世系表
  王恁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
  王潮生延兴,延虹,延丰,延休
  王审知生长子王延翰(字子逸),养子延禀,次子王延钧(继位后后改名王鏻),延武,延望,少子王延羲(继位后改名王曦),延政
  -----
  王延钧生长子王继鹏(继位后改名王昶),次子继韬,王继严,王继镛
  延禀生继雄,继升
  延羲生继业
  延政生继昌
  -----
  继鹏生王继恭 (新旧五代史均作此,但怀疑字辈问题,待查)

  -----
  另有族人王延宗,王继勋,王继成
  =======================
  王位为

  王审知(909-925) 太祖
  王延翰(925-926) 嗣主
  王延钧(926-935) 太宗
  王继鹏(935-939) 康宗
  王延曦(939-944) 景宗
  王延政(944-945) 恭懿福王

  重要大臣或大将,名人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54460.htm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3
有10个王姓的帝王~

新朝1帝:王莽.~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新帝王谱

帝(王莽)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绥和元年(前8年)继王根为大司马,十分俭约。妻子「衣不曳地,布不蔽膝」。 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新」。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故附会《周礼》,改革制度,实施王田、私属、五均、六,乃至推行早已失去交换价值的龟、贝之类作货币。他又想平均土地,实行井田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惜事与愿违,新政操之过急,又不合时宜,以致造成农商失业,食贷俱废,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新政进行仅八、九年,绿林、赤眉起兵,地皇四年(23年)莽被杀于渐台,新朝也随告灭亡。
凭心而论,王莽并不是野史小说中写的荒淫堕落,王莽心胸广大,机警过人,简朴务实,只是实行的改革完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而亡国。

郑1帝:王世充

郑帝王谱

郑皇帝(王世充)(公元619年称帝,都洛阳,621年降唐,被杀)
出生:?--去世:公元621年(在位2年)
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初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又令西朝堂受抑屈,东朝堂受直谏。由于献书上事,日有数百,条疏既烦,省览难遍,后不复更出。不久众心日离,世充乃严刑峻法,家一人逃者,无少长皆坐为戮,诛及四邻。三年,唐高祖李渊谴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他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2月,世充为唐军所败,困守东都。不久,秦王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关,俘窦建德,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世充初被唐迁至长安,同年七月,复为唐徙其及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德所杀。

前蜀2帝:王建是前蜀的帝王,王衍是前蜀后主~

十国-前蜀帝王谱

高祖(王建) 公元891年登基 公元918年去位
出生:公元847年--去世:公元918年(在位27年)
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 后入为禁军, 光启二年 (886),出为壁州刺史。大顺二年(891) 攻占成都,据西川。897年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902年取山南西道.唐封王建为蜀王。907年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死于918年,时年72岁。

后主(王衍) 公元918年登基 公元925年去位
出生:公元899年--去世:公元926年(在位7年)
后主王衍,王建子。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庄宗李存□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死时28岁。

闽6帝: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羲,王延政

十国-闽帝王谱

— —
王潮 在位时间 893年 -898年 ^
王潮只有在去世后为唐政府赠为司空,并未称王,也没有任何庙号及谥号,然而王潮才是闽国真正的奠基者。

闽太祖
王审知 忠懿王昭武王 昭武孝皇帝 在位时间 909年 -925年

闽嗣主
王延翰 废帝 在位时间 925年-927年

闽太宗
王延钧 闽惠宗 惠帝齐肃明孝皇帝 在位时间 927年-935年 龙启 927年-935年 永和 935年

闽康宗
王继鹏 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 在位时间 936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闽景宗
王延羲 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在位时间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 武帝
朱文进 在位时间 944年-945年

— 和帝福恭懿王
王延政 王延政于945年恢复闽国国号 在位时间 945年 天德 945年

以下是各个朝代帝王姓氏:

盘古氏 有巢氏 女娲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夏 夏朝姒姓。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商 商朝子姓。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

西周 周朝姬姓。
西周朝(公元前1097年-公元前771年),始于文王,终于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弃,帝喾的后裔,弃曾做过尧,舜的农师。
其中姓不同的是:元前841年登基 元前828年去位 周,召(共和)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13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东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

东周帝王谱

平王(宜臼) 元前770年登基 元前720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桓王(林)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庄王(佗)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厘王(胡齐)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惠王(阆)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襄王(郑)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顷王(壬臣) 元前619年登基 元前613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匡王(班)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定王(瑜)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简王(夷)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灵王(泄心)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景王(贵)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悼王(猛)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敬王(丐)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元王(仁)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定王(介)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哀王(去疾)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考王(嵬)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威烈王(午)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安王(骄)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烈王(喜)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显王(扁)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

慎靓王(定)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赧王(延)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春秋帝王谱

齐桓公
前685年即位,在位43年
齐桓公姜小白,齐国乃姜太公的封地,桓公是姜太公吕尚十二代孙,齐襄公弟。襄公死后,先公子纠回国即位,并用管仲为相,逐渐强国,是最早的诸侯盟主,在位43年,死于前643年。

晋文公(前698-前628)
前637年即位,在位9年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国是周成王(周武王子)弟唐叔的封地,是周室宗亲。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早年因怕被献公杀出逃,周游各国,尝尽人间酸苦,直到前637年才回国即位,已经是62岁高龄了。他即位后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使晋国很快强盛起来。前632年在与楚国的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名镇天下,成为盟主,“退避三舍”的成语也出自这次战争。晋文公在位9年死,但晋国的霸业则长达80多年。

秦穆公
前659年即位,在位38年
秦穆公赢任好,前656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但秦国与晋国还是爆发了肴之战,秦国打败,穆公励精图治,用百里奚等人,终于于前624年打败晋军,遂霸西戎。

宋襄公
前650即位,在位13年
宋襄公姓子名兹父,宋国是商纣王兄微子的封地。襄公未即位就贤名原扬,即位后又一派盟主作风,号盟诸侯,单只有一些小国参加,襄公怒,发兵功楚,与楚国战于“泓”,楚军过河,宋将要半渡击之,宋襄公不准,等楚军过河后,列好队,宋军被楚军大得大败。宋襄公“以礼治军”,贻误战机,被后人耻笑。

楚庄王
前613即位,在位22年
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先后征服大小国二十多个,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帝王谱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
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
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茔,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

赵武灵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赵武灵王赵雍。

秦帝王谱

秦始皇(赢政) 元前247年登基 元前210年去位
出生:元前259年--去世:元前210年(在位37年)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秦二世(赢胡亥) 元前209年登基 元前207年去位
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赢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赵高杀死,时年24岁。

西汉帝王谱

汉高祖(刘邦)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吕雉)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文帝(刘恒)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景帝(刘启)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武帝(刘彻)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昭帝(刘弗陵)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宣帝(刘病已)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元帝(刘奭)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成帝(刘骜)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哀帝(刘欣)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刘衎)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刘婴)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帝王谱

帝(王莽)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东汉帝王谱

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明帝(刘庄)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章帝(刘炟)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和帝(刘肇)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殇帝(刘隆)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安帝(刘祜)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冲帝(刘炳)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桓帝(刘志)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献帝(刘协)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魏(三国)帝王谱

魏武帝(曹操) 登基时间:不详 去位时间:不详
出生:公元155年--去世:公元220年在位时间不详
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观沧海》我想大家都读过。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曹操也是本人最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远在刘备之上。

魏文帝(曹丕) 公元220年登基 公元226年去位
出生:公元187年--去世:公元226年(在位6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东汉亡.。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删节汉律令,制定"魏法".曹丕文学成就卓著.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 公元226年登基 公元239年去位
出生:公元203年--去世:公元239年(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政治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 公元239年登基 公元254年去位
出生: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74年(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 公元254年登基 公元260年去位
出生:公元241年--去世:公元260年(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 公元260年登基 公元265年去位
出生:公元246年--去世:公元302年(在位5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蜀汉(三国)帝王谱

昭烈帝(刘备) 公元221年登基 公元223年去位
出生:公元162年--去世:公元223年(在位2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镇压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后人总是说刘备托孤是"知人待士",但本人觉得实在是刘备的狡诈,怪不得吓的诸葛亮诚惶诚恐,如果诸葛亮半点犹豫,必然被杀.

后主(刘禅) 公元223年登基 公元263年去位
出生:公元206年--去世:公元271年(在位40年)
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时年17岁。
刘禅虽然无能,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诸葛亮吸取了刘备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魏的方针,但诸葛亮数次伐魏,均告失败,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汉政治腐败,国力日弱,于263年被魏国所灭。刘禅被擒到洛阳,死于271年,时年65岁。为后人留下“乐不思蜀”的典故。但本人觉得,如果不是"乐不思蜀",刘禅必被杀,所以也可以说他实在是个"明白人".

吴(三国)帝王谱

吴大帝(孙权) 公元222年登基 公元252年去位
出生:公元182年--去世:公元252年(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又派吕蒙袭破荆州,杀关羽,在夷陵,击败刘备.派朱温到台湾.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 公元252年登基 公元258年去位
出生:公元243年--死亡:不详(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 公元258年登基 公元264年去位
出生:公元234年--去世:公元264年(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 公元264年登基 公元280年去位
出生:公元242年--去世:公元283年(在位16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西晋帝王谱

武帝(司马炎) 公元265年登基 公元290年去位
出生:公元236年--去世:公元290年(在位25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 公元290年登基 公元306年去位
出生:公元259年--去世:公元306年(在位16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 公元306年登基 公元312年去位
出生:公元284年--去世:公元313年(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愍帝(司马邺) 公元313年登基 公元316年去位
出生:公元300年--去世:公元317年(在位3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帝王谱

元帝(司马睿) 公元317年登基 公元322年去位
出生:公元276年--去世:公元322年(在位5年)

明帝(司马绍) 公元322年登基 公元325年去位
出生:公元298年--去世:公元325年(在位3年)

成帝(司马衍) 公元325年登基 公元342年去位
出生:公?/ca>
第2个回答  2019-06-13

王姓,由周朝国姓姬姓演变而来。自上古时期起,夏商周最高的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便来源于这个至尊之位,新朝王莽,前蜀的高祖王建、后祖王衍、五代十国的闽国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羲、王延政都姓王。

第3个回答  2008-09-24
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

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是蜀高祖王建第11子,字化源,前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19年——925年在位),在位7年。当初,王建的长子(皇太子)王懿侮辱王建宠臣唐道袭而被废,他被立为太子。918年,王建死,他继承了皇位,是为蜀后主。

王衍是一个十分荒淫腐朽的皇帝,他迷恋美色,对北方小朝廷后梁、后唐的攻击不闻不问,前蜀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咸康元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前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王衍被俘,前蜀灭亡。

前蜀灭亡后,王衍被封为通正公。次年即926年,李存勖认为王衍是个祸害,便杀害了王衍。

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年),安信通,又字详卿。少年时喜爱读书,抱负甚远。从军后喜爱骑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19岁时随兄投奔起义军,用为都监。王潮病卒,继兄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治闽以保境息民为首策。提倡节俭,他的“府舍卑陋,未尝葺居,恒常蹑座履”,“衣袖袴败,乃取酒酢而袋补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乾宁元年,闽西黄连洞饥民2万余人围长汀,他严禁官兵诛杀,并安慰饥民说:“史实为虐,尔复何辜?!”经过王审知“感之以恩,绥之以德”的抚慰,得以干戈息而民心定。又鼓励农民努力耕垦,山区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沿海则垫坝筑堤,围垦造田。福清县筑起祭苗墩海堤,护田灌溉数千亩。泉州的陂塘最大的可灌田4万余亩。同时,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官办和私办的焙茶场有1000多处,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王审知劝民从商,尤重招来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20丈,栽几百人的远洋大船。福州继泉州之后成为商业都会,两度扩大城垣,又把福州海口的黄岐山开辟成甘棠港。还号召各地广设痒序,于福州、泉州设招贤馆,到处招聘贤能之士。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各地群雄纷纷割据称王,部下劝他立闽国称帝,但他力排众议:“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病故于福州终年64岁。

王审知的世系表
王恁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
王潮生延兴,延虹,延丰,延休
王审知生长子王延翰(字子逸),养子延禀,次子王延钧(继位后后改名王鏻),延武,延望,少子王延羲(继位后改名王曦),延政
-----
王延钧生长子王继鹏(继位后改名王昶),次子继韬,王继严,王继镛
延禀生继雄,继升
延羲生继业
延政生继昌
-----
继鹏生王继恭 (新旧五代史均作此,但怀疑字辈问题,待查)

-----
另有族人王延宗,王继勋,王继成
=======================
王位为

王审知(909-925) 太祖
王延翰(925-926) 嗣主
王延钧(926-935) 太宗
王继鹏(935-939) 康宗
王延曦(939-944) 景宗
王延政(944-945) 恭懿福王

重要大臣或大将,名人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54460.htm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第4个回答  2008-09-24
王莽、王世充、王建、王衍、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羲、 王延政 都是姓王的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