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服装很考究吗?

如题所述


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国以“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综而述之,谓之华夏。该剧的服装之美,绝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无论是两位新人的嫁衣还是公主的凤冠皇家衣裳。真的美的不只是艺术。还好,这种名作汉服的,我华夏的美丽服装正在民间回归。以前郑板桥写过一句诗:“九天仙女下凡尘”,就该剧而言,衣冠服饰,绝对是增光添华,令人不止眼前一亮,更有美若天仙的感慨,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中国历来的史书中,凡外邦来朝,称呼中国为上国,汉服的美先征服了众人的眼睛。那种衣冠的美,与现在西方的服装不是一样的风格,但是作为华夏的子孙,更让人感受到血脉里的一种亲切。古语说的肤若凝脂、腰若杨柳,端庄华贵,那一身服饰,头饰-金叉、步摇,挽着好看的发髻,大家见面鞠躬行礼,这才是中国礼仪之邦应有的姿态,也是我华夏民族赢得当时各国敬仰的根本所在。


虽然剧中也有提及蟊贼之类。但就正史记录来看,治世的最高评价,无非这八个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简单但是很有分量的评价。就我看到的资料,只有贞观一个王朝得到这份评价,可见太宗的非凡。史书说商旅行路,不用准备干粮,沿途供给。盛世不就是这样啊,太平,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再看,袁将军和杜冰雁的姻缘。男的主武,女的主文,男的侠骨柔性,女的外柔内刚。天作之合,佳偶天成不过如此。并且从剧中足以看出唐代的婚姻爱情的确是比较自由的。在《中国国学网》看到史料记载,贞观律和永徽律都对婚姻有明确的界定,认为男女恋爱的自由是外人无法干涉的。关于这一点此剧的确尊重了历史史实。而且不限定在扬州这种大城市,法律的覆盖范围是整个唐代地区。这就能理解,为何唐代在丢失陇右一带之后,张议潮作为归义节度使,没有割据自立而是归属中央政权,足见唐是一个让民众爱戴的时代,也是最令后人向往的时代之一。

而剧中的婚俗礼仪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在生活中远去的文化内容。比如李家对出嫁谁前谁后的讲究,包括盖头的寓意,甚至家庭生活中的长幼有序,当然作为帝王时代里的社会规则,当时的有些做法如今自己也不甚认同,但是那种礼仪风范,会让你作为后来的人,为我们的先人倾倒。他们如此美好、如此华丽、如此温文尔雅,又如此英雄气概。像昌平公主听到沙平威说要保家卫国,略微沉吟便答应。大概许多女性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夫婿是英雄了得的人物。但是我却觉得公主和李玉湖说好玩的女儿态最是可爱。有人评价说宋代的男人太弱才会给女人设下程朱理学的桎梏。而唐代因为男人独步纵横天下,以至于女子也昂扬向上,活泼而显得魅力无限。看看靖康之变的记载,这个话也不算过分。有人说唐以强亡。在我看来比宋以弱灭要好得多。至少唐因为强大,在白江口一战,打的日本在唐亡以后,也没有找宋朝的麻烦。这就是强者给弱者留下的遗产。

最后,这部剧里刘若谦和妻子,武艺高强,刘夫人的心直口快同样说明唐代妇女的爽快明丽。不似后来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娇弱之病态当做美。这样自然的天成的美,无关相貌,只关乎气质、识见以及对感情的珍视。也就是说,反倒开明、开放时代的人们,爱情更美好,婚姻更幸福。曾有敦煌出土的文献说,宋代及以后的休妻,在唐代叫做“放妻”,文献中的男子记录说因为性格不合,祝福自己的前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份从容、宽容,穿越千年,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就是伟大时代中生活的普通人。难怪程益中说他愿意做太平盛世的一个平常人,而不愿做悲剧时代的英雄。我现在已经能理解程先生的话。


而燕升与纪展堂也最终看起来也成为了一个佳话。

不知道为何,总是喜欢看那些从前过去的电影电视,或许是因为求学,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网络没有现在发达,又或者可能当时也未必看的懂。如今似乎像是复习一般,找出来,温故而知新。其实我明白正如有同龄人所说,歌曲也罢、电视电影也罢,令人怀念的不是它们本身,而是我们自己曾经有的青春年少,那些存在记忆之中的儿时少年时光,就像有些人怀念小时候盛夏雷雨之后的蓝天白云一样,永远美好,就像片尾的歌曲唱到:多少故事在心里。。。是啊,许多年以后,我们现在的人又有多少能被后人写到故事里传唱呢?其实仔细想想,这也许不重要了,活在当下。如果当下的自己幸福了,如同剧中那些爱情姻缘那般,自然也会传承下去。我始终坚信,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不会因为某一时期的阻隔而中断,就像汉服的回归一样,这么美丽的服装,总有一天一定会恢复她几千年来的风采,一如既往的代表华夏民族最绚烂的丰姿展示给这个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