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什么要夺取他侄子朱允_的皇位呢?

朱棣为何夺取朱允_皇位?

靖难之役中,朱棣之所以要夺取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朱棣造反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话说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太畏惧藩王的势力,于是开始“削藩”,“削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朱允炆毕竟年轻,他太急了,以至在“削藩”过程中造成了许多藩王被杀头或者自杀。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不得不为自己的性命考虑,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其二是因为朱元璋的偏宠。朱棣从小就不受朱元璋待见,虽说朱棣常年跟随朱元璋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视。朱棣虽然非常怨恨朱元璋,但是始终没有表现出来。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深得朱元璋信赖,原本朱元璋是想要让朱标接替自己当皇帝的,然而,朱标却英年早逝。朱标死后,原本朱棣以为自己可以被立为太子,当上皇帝,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时朱元璋竟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子。事实上,朱允炆被立为太子,不仅朱棣不服气,就算是一众藩王都很不服气。

其三是因为道衍的劝说。道衍原名叫做姚广孝,他虽然是一个和尚,但是非常精通阴阳术数,道衍跟了朱棣之后,经常劝说他造反,不过,朱棣却一直不以为意。道衍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虽然起初朱棣没有造反的想法,但是时间一久,造反这个词也逐渐被刻在了朱棣的心上。朱棣每次看到道衍和尚,都会想到“造反”二字。后来朱允炆派人捉拿朱棣之时,朱棣想到并不是顺从或者逃跑,而是起兵造反。可见,道衍的劝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朱棣才会在靖难之役中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4

朱棣发起靖难是因为当时他在诸藩王中兵力最强,而且排行在他之前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已去世,朱棣成为了诸藩之首,自觉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当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只是其起兵的借口,削与不削朱棣都会造反的。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是北平。洪武年间两兴大案,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二十六年蓝玉案之后,开国功臣所剩无几,秦、晋、燕三王也完全掌握了北方的军权,“拥节旄之重,握精锐之师,镇抚邦国,徼巡边陲”,“权崇制命,势匹抚军”。

而在三王中,最受重视的则是晋王、燕王,其中燕王朱棣雄才大略、英毅出众,故更得朱元璋器重和信赖。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诏燕王及晋王分道伐虏,命颍国公傅友德等赴北平训练兵马,听燕王节制”。这一次出兵攻打乃儿不花朱棣大获全胜,但是分道进军的晋王却因为没有找到敌踪,不战而归。朱棣的捷报送达南京后,朱元璋龙颜大悦,对群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不幸早逝。按理,下一个继承人应是朱标的长子,但其长子朱雄英早夭,第二子朱允炆便居长了,但朱允炆当时年仅16岁。而朱元璋次子朱樉又“不良于德”,三子朱棡论才略又不及朱棣,而朱棣虽然各方面都有所长,却又非嫡非长,所以为了不引起皇位之争,朱元璋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大孙。这引起了朱棣的心理不平衡。

但在朱元璋生前,朱棣并不敢起异心,只能默默积攒实力。建文帝登基后,以朱棣的实力和资历而言,再无法压制反叛的冲动。此时,朱棣手握甲兵十万,战力傲视诸藩,而且排行在他之前的秦王和晋王早在洪武二十八年、三十一年相继去世,他成了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的最长者。恰在这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送给了他一个绝妙的借口,建文帝的削藩策成了靖难之役爆发的导火索,“燕王之变,削亦反,不削亦反,齐黄之议,未尽非也,燕王持籍口于此耳”。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采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对诸王进行权力削减,先将矛头对准他的五叔周王朱橚,“乃废周王为庶人,徙蒙化,置世子临安”,而后又于建文元年(1399)对一些较有实力的藩王逐个处置,废代王桂、齐王榑、岷王楩为庶人,同时“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

七月“壬申,燕王杀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援用朱元璋“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圣训,以“诛齐黄,清君侧”的名义正式举兵反叛,“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于建文四年(1402)攻入都城南京,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

第2个回答  2020-03-19

朱棣为什么会夺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个人的性格原因,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优良基因也有一部分被燕王朱棣继承了,朱元璋也觉得诸子之中燕王朱棣是与他最像的,当然后来的人生际遇也证明了这点。

朱元璋

其次是太子朱标的去世给了朱棣很大的希望,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除了给朱元璋带来无尽悲痛之外,也给朱元璋带来一个绝世难题,那就是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

朱元璋虽然不是名门望族出身,可是骨子里对长幼尊卑其实非常在意,本来他确立长子朱标为继承人就是想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而且朱标为人性格温和,深得朝中文武大臣们的爱戴,奈何天不从人愿,朱元璋没想到自己一生顺遂到了老年时竟然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棣

朱标的去世虽然看起来满朝文武尽皆哀伤,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心中窃喜的,朱棣可能也有这份窃喜,毕竟在他看来,正值壮年的自己是皇位继承人最好的选择之一。

朱元璋可能曾经也考虑过燕王朱棣,但是尊崇理教的他也没想出个名目来安排朱棣,因为无论从立嫡还是立长上来说都轮不到朱棣,至于立贤,那就是个纷争的祸端,英明如朱元璋又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朱允炆

他选择了继续立嫡,选择嫡子的嫡子也就是皇长孙来继承皇位,于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而推动希望的朱棣则被安置在北边的元大都。

最后就是朱元璋为了朱允炆更好的驾驭手下群臣,他将一些功勋老臣能赐死的都赐死,能灭族的都灭族,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被赐予丹书铁券的臣子一个个被赐死夷族,曾经他想将一支剃除了荆棘的木棒给朱标,可到朱允炆时,木棒已经变成了小木棍,再也不复攻击力了。

胡惟庸

而朱允炆也堪称是削藩失败的典型了,虽然有一大批文臣为他谋划,但是西汉“推恩令”这么经典的招式不用,不与年长的藩王拼自己的年龄优势,非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且明明有直接杀朱棣的机会却不用,更是将燕王的三个儿子放了回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各种错招频出,连朱棣都被这种神操作惊呆了,朱棣觉得这是“天予不取必受灾殃”,于是朱棣便起兵造反了,只是为了好听,取名“靖难”,其本意与“清君侧诛晁错”没什么区别,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17

朱棣夺取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有两个原因:一是朱棣对于朱允炆当皇帝这件事,内心是非常不服气的;二是朱允炆要削藩,触动了朱棣的利益,朱棣要寻求自保。基于这两个原因,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不幸的是朱标还没有继位就去世了,按照常理,朱元璋应该从其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可是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他不按常理的将皇位传为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了诸位皇子的不满,朱棣就是其中十分不满的一个。朱棣在诸位皇子中算是十分优秀的一个,如果长子朱标当皇帝他自然没有什么怨言,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毕竟朱标是他的大哥,在古代长子继承皇位乃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可是朱标还没继位就死了,对朱棣来说情况就完全变了,不管怎么算都轮不到朱标的儿子来继位,所以朱允炆继位当皇帝,朱棣的心中是十分的不满的,他恨不得直接将朱允炆赶下台。

朱棣本来就对朱允炆当皇帝十分不满,可朱允炆坐上皇位就一通乱干,还没完全掌握局势就开始削藩。要知道反对削藩的可不止朱棣一个,朱允炆的其他叔叔也都全力反对削藩,可是朱允炆不管不顾,直接来了个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干。朱棣眼见着其他的藩王一个个的被收拾,他开始坐不住了。因为在这些藩王中就属他的实力最强,所以朱允炆迟迟没有对他动手,可是等到其他藩王被收拾干净了也就该轮到他了。

“简直太过分了”,朱棣终于爆发了,在朱棣心中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不但夺了本该属于叔叔们的皇位,而且还要对叔叔们赶尽杀绝。“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靖难之役,击败了朱允炆夺取了皇位。

所以总结起来因为对朱允炆继位当皇帝不满和削藩这两个原因,朱棣才决定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