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教学用具是供老师和学生按照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动手加工组装或操作的基本材料 ,它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合理使用教学具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且能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形象,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学具摆放整齐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具摆放整齐有序。让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要求再动手等。实际操作时,需要哪种学具就能准确、及时的拿到这种学具,如学习“比一比”时,先让学生摆五朵花,学生在桌子前缘摆放整齐的学具中很快的就拿到需要的花。然后我又让学生在花的下面摆出三个小圆片,学生更快的完成了要求。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由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二、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学具的选用也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明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更有利于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三、抓住教学具使用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大多数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而最重过程的学具操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设计了以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个小圆片(强调两个圆片是一份,要把两个圆片叠放起来),第二行也是叠放在一起的两个圆片是一份,摆这样的五份(强调两个一份,摆出五份),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个是几份?第二行两个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5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5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操作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找几厘米,通过寻找测量,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橡皮泥、面团、泥巴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6
新课程改革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就使得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学中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学具,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成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物质基础。因此,小学数学学具在新课程标准下,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更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这也给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认识理解抽象数必须使用学具
人们要在大脑中认识形成一个抽象概念,必须首先要有关于这一概念的一些具体实物的直观感受经验,然后通过大脑的表象作用把这些具体实物形象化后,再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等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具体―形象―抽象”是人的大脑思维发育阶段规律,是指人的大脑发育要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必须有具体实物的直接操作时才能进行思维的具体思维阶段,到少儿时期的需要有实物演示、模型操作或影视图形展现时才能通过表象进行思维的形象思维阶段,再到只要有语言文字描述就能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抽象思维阶段这样三个发展时期。小学儿童正处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过度阶段。因此,小学儿童适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适于在有具体操作或有活动画面的场合下学习。
二、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需要通过学具操作学习
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三、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跟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同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跟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同数学符号发生联系的媒介体,中介物。
四、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五、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先实验工具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自我探索研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自然科学中的探索研究总是要伴随着一定的实验和验证,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实验工具。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研究学习,首先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其次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实验工具。给学生创设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图片或多媒体教学等,引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课题),激起儿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并引导儿童提出一些猜想或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探索研究的环境。然后就是学生自主地实验或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判断,得出结论。学生要作实验或验证就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工具,这种实验工具主要就来自与数学学具。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早使用的实验工具。
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由于学生在学习认识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等方面知识时,是靠学具把数具体化后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和想象来理解认识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实验,自己探索发现有关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方面的知识;并再通过学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探索研究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这就是说,小学数学学具既是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换器;又是学生探究性学生的探测仪;它既能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又能把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快乐、有趣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是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开路先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