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如题所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诸家倡导的礼乐文化,人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人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人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备的渐进过程。

一、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二、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而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的数千年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三、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在此期间,尊神活动日渐升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是指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时,它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四、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他们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五、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祖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则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主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则日趋繁多。

六、礼仪的衰落时期(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1866—1925)火速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度;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了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于民间。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2. 礼仪扭曲阶段(1966—1976年)

3. 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第2个回答  2021-06-23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中国礼仪的发展史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为礼仪规范。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5
我国礼仪的发展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 —— 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 “ 五礼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 ——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 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 “ 礼制 ”,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

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

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 “ 大礼 ” 和 “ 小礼 ” 之说,注释为 “ 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

比较有影响的有: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道家: 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法家: 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

墨家: 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

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 —— 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

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

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明清: 家庭礼制完善

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 “ 礼 ” 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 “ 以礼治国 ” 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现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二是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造成损失,包括礼仪在内。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礼仪文化受到摧残。三是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也纷纷出台,,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教材不断问世,我国的礼仪文化在这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更需要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传统美德。
第4个回答  2020-10-05
一、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二、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而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的数千年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三、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在此期间,尊神活动日渐升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是指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时,它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四、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他们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五、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祖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则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主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则日趋繁多。

六、礼仪的衰落时期(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1866—1925)火速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度;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了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于民间。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