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是属于秦国吗?

如题所述

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数时间),寿县应归楚国

寿县别称寿州、寿春,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到了周朝时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到了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如果你到安徽省博物馆去参观,你会有一个印象,凡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往往都在下面注明,出土地:寿县。
  包括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也是在寿县出土。
  这个寿县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重量级文物出土?
  原来,今天小小的寿县,竟然在历史上数次成为都城。
  首先这里曾经是蔡国之都。蔡是西周时的诸侯国,春秋时期,蔡沦为楚国的属地。蔡国的都城在河南上蔡,后来迁至新蔡,公元前493年,为了逃避楚国的侵扰,迁至寿县,即历史上的下蔡。其意在于寻求吴国的庇护。但是,还是在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据历史记载,楚国先后有四个都城,主要的都城在湖北的江陵的纪南城,称为"郢都",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在此,前后400余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拔郢,楚国都城被夷为平地,屈原闻讯投汨罗江,楚国也将都城迁往河南陈城,即今天的淮阳县。公元前241 年,楚国第四十五世国王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第四十八世国王负刍,楚国被秦国灭亡为止,前后大约二十余年。战国七雄,楚国国土最为辽阔,但是,楚国是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大国。不过历史甚为诡异的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后灭掉秦国的,真是楚国人!
  寿县还是淮南王刘安的封地。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私生子刘长的儿子,刘长因为造反被流放,心中悲愤交集而自杀身亡。他死后,儿子刘安接任淮南王。据说刘安不忘杀父之仇,他把仇恨埋在心中,不像其他王侯放纵淫逸,而是刻苦读书,结交天下豪杰,准备有朝一日,继承父志。所以,他留下一本千古名著——《淮南子》。古人评价《淮南子》: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据说刘安是中国豆腐的发明者。刘安因为酷爱炼丹,丹未练成,却做出来豆腐。不过,寿县的豆腐还真是好吃。
  特别要描述一下寿县的古城墙。寿县古城墙建于宋代,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由于明清两代的不断修整,古城至今保存完好,据说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七座古城之一。近年来,寿县政府加强对古城墙的维护,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迁往城外,另一方面,拨巨资修复城墙,我们看到,城墙的护坡,墙体都修复的非常好。目前,已经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预见,寿县的旅游产业,将会得到大发展。
  寿县之所以成为楚国的都城,和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有关,那就是安丰塘,也称芍陂(音quebei)。据说,安丰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 漳河渠齐名。从时间上讲,安丰塘比都江堰还要早几百年。
  安丰塘修建于春秋中期,距今大约有2500年,相传为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筑。当年孙叔敖“佐庄王以霸”,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修建了安丰塘,灌溉万里良田,以致“寿春地方千里,有陂田之饶”。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安丰塘有详尽记载,芍陂当时有五个水门,畁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作放水之用,以调节水位。到隋代,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大规模修复安丰塘,将水门改为36个,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古人有诗:欲知遗泽流长处,三十六门秋水声。但是,到了元代,由于豪强占陂为田,使陂塘面积逐步萎缩。当年安丰塘围堤总长120华里,今天大约只有50华里,水门19座。蓄水面积大约只有当年的一半。现在看到的安丰塘,面积34平方公里,比武汉的东湖稍微大一点,蓄水一亿立方,可以灌溉农田近一百万亩。寿县至今仍然是农业大县,十分得益于这座历史水利工程。我们来到塘边,只见烟波浩渺,绿柳如带,虽然烈日当空,气候闷热,但见此巨大水面,平地蓬莱,清风徐来,觉得凉爽不少。
  在安丰塘的堤坝边,修建有孙公祠,以纪念楚相孙叔敖。
  碧波万顷的安丰塘,比起北京人把一个小水坑都称为“海”的自负,寿县人真是很低调,一个三十四平方公里的大湖,他们很谦虚的称为“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