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宋徽宗派马植跨海与女真人海上结盟,双方约好,宋助金灭辽,大功告成后,金将燕云十六州之地还宋。
但是,当辽国被灭,宋金双方坐在谈判桌上兑换当年结盟时的誓言。
金国代表问宋朝代表,您说您想要回“燕云十六州”,那您先跟我说说,这燕云十六州都是哪些地方。
宋朝代表一下子也傻了眼。
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大致印象,大家都知道,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现在查《宋史•地理志》,上面也标得清清楚楚,什么燕州、顺州、儒州、檀州等等。
但是,自从沙陀人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燕州、顺州、儒州、檀州等十六州献给契丹,至公元1123年宋金结盟灭辽,这其中的时间间隔将近有一百年,中间不知又经历了多少变故。
其中最大的一笔变数,就是公元959年,不世之英主后周世宗柴荣曾水陆并进,率军攻辽,用了一个月多一点功夫就收复了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可惜的是,该五月,世宗皇帝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突患重病,被迫班师。
这之后,世宗病故,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全盘接管了后周之地,当然,也包括周世宗用血汗收复回的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
那么,自宋朝开国至宋金结盟,北宋君臣一直叫嚷着要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自己已攥有三州在手了。
但北宋诸帝,从宋太祖到后面的两个鼻涕皇帝徽、钦二宗,都抵不过周世宗的一个脚趾头,没有能力向北收复一州一县之地。
契丹人在管理剩下的十三州之地时,在名称、辖区上作了很大的改变。
……
辽国灭亡前夕,驻扎在涿州、易州的常胜军留守郭药师举军向北宋投降,献上两州之地。
所以,金国人问宋朝人,你们原先说要回的是从石敬塘献给辽人的十六州,是哪十六州?
为这事,双方扯皮了好几个月。
最后,金国开出了的分配方案是:平、滦、营三州不是属于当初石敬塘割让之地,不在归还之列,西京也不能归还,只能将太行山以东的燕、蓟、檀、景、顺、涿、易七州交还于宋朝,但还土不还税,还土不还人。
不难看出,因为涿州和易州是由郭药师献给北宋的,金国所答应归还的七州其实只有五州。
一句话,所谓“燕云十六州”,在地理变易下,其实是一笔糊涂账。
“幽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一线的北部地区,在这部分区域里共分布着幽州、蓟州等十六个州。
在这十六个州,东西相连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三个台湾岛。幽云十六州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片区域山脉相连,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天然分隔线。所以,至从秦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沿选择在幽云十六州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侵掠,保卫中原王朝的国土安全。
而且,过了幽云十六州,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平原上无险可阻挡,任意驰聘。可以看到,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丢失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几乎都是无险可守,国防战略上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宋朝拼命想要回“幽云十六州”,还在于这一块宝地被丢失。
话说到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后唐政权一个叫石敬瑭的大臣,起兵反叛,由于实力不足,石敬塘向契丹借兵,报酬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于是,石敬瑭就在契丹的扶持下,顺利当上了反叛当上了皇帝,并且也拱手把幽云十六州给了契丹,也认契丹皇帝为“父皇帝”,自己是“儿皇帝”。这样,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也让中原王朝在从此对北方游牧民族大敞开门户,这一地方成为了中原王朝当权者的心病,不把它收复,恐难统治都是难以高枕无忧。
宋朝一直想要拿回这部分领土,恐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本就是中原的地盘,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本来就是中原百姓。现在拱手相让,相当于没拿回丢失的国土,也是中原王朝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宋朝很多皇帝把收复幽云当作自己在位的重大责任与任务,也是自己政治才能的展现。首付了幽云十六州,自己政治地位也会更加巩固。
宋朝皇帝想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原因。幽州十六州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以及畜牧业。因此这个地区的农业一直非常发达,经济也很繁荣。幽云的赋税光一年都是很大一笔财政收入,如果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幽州也可以给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还可以帮中原分担一部分的军费支出。再加上幽州悠久的养马文化,战马也比其他地方更具有爆发力与耐力,这对北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队伍!
宋朝皇帝都没办法拿回幽云十六州丢失,幽州丢失的最大影响就是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直到公元1368年,徐达、常遇春攻陷元朝的大都,这才正式把流落在外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