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如题所述

煤气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1][2]

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2]。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
目录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情感中的虐待与操控
10.8万 2'57"
煤气灯效应
心理学专业术语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煤气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1][2]

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2]。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

中文名
煤气灯效应
外文名
Gaslighting
Gaslight effect
别名
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
相关视频
更多
4.8万播放 | 03:37
识别“煤气灯效应”,把自己从负面暗示中解救出来
1.1万播放 | 05:20
你知道很多人已经暗暗的被“煤气灯操纵”吗?三点让你逃出这个坑
9.5万播放 | 00:43
一分钟了解煤气灯效应
5286播放 | 04:34
【学点心理学:煤气灯效应常见的10种话术】 煤气灯效应 起源于1939年的舞台剧《煤气灯下》,是一种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进行心理操控和洗脑。它展现了被操控者在一种慢性心理中毒的状态下认知被摧毁的过程。 来源:
9566播放 | 02:05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不要被别人操纵,要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7250播放 | 25:57
为什么有些人会被他人“情绪操控”?
1.7万播放 | 05:19
“煤气灯效应”:为什么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操控,越来越常见?
相关星图

心理学相关定律
共13个词条6.5万阅读

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主要内容

理论背景

社会事件
发展历程
1938年,话剧《煤气灯》(Gas Light)最早提出了煤气灯效应概念。
20世纪初期(1940年/1944年),根据话剧剧本《煤气灯》(Gas Light)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上映,煤气灯效应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自己从事临床心理学多年的经验编著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一书[2] 。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
主要内容
煤气灯效应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往往涉及一个或一组加害者,以及第二个人(受害者)。煤气灯效应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其中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方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
煤气灯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并且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所产生的情感虐待不会被公开滥用。
煤气灯效应取决于“首先说服受害者的想法是被歪曲的,其次说服受害者接受加害者的想法是正确的和真实的”。煤气灯效应在受害者中引起认知失调或认知偏差,通常是充满情感的认知失调,并使受害者对自己的思维,感知和现实测试提出质疑,从而容易引起他们的自尊心低落和令人不安的想法和影响。并可能促进混乱,焦虑,抑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精神病的发展。当受害者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失去信心并发展出一种习得性的无助感之后,他们就更容易受到加害者的控制。受害者往往是权力和地位较低的人。
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角色可以在给定的关系中摇摆,并且通常每个参与者都确信自己是受害者。当一群人充当加害者时,煤气灯效应会通过该小组成员的“微小的,通常是看不见的行动,通过积累和加强力量而对其造成损害”。个人和团体已将煤气灯效应用于“对其他个人和团体的心理功能进行人际和社会控制 ”。煤气灯效应概念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维克多·卡莱夫和爱德华·温斯赫尔认为煤气灯效应煤气灯效应可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结构化的配置,其中包含了许多精神因素的贡献”。主要涉及转移,即从施害人到受害人的心理内容(情感,知觉,冲动,抵抗,幻想,妄想,冲突等)的投射和注入。[3]
精神病医生西奥多·多帕特将受害者的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这种“转移”描述为投射性认同。受害者未意识到自己正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时,投射性认同最有效。若受害者自身也认同“转移”的内容(所投射的内容),则它将具有破坏性。但是,当受害人变得能够不相信且不认同投射性认同产生的负面内投时,这些影响就会被抵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9
煤气灯效应是指在封闭空间内,燃烧物质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导致温度升高,从而使燃烧更加剧烈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使用煤气灯等火源进行室内采暖或烹饪时,由于空气流通不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室内温度升高,燃烧物质的热量也会不断积累,从而使燃烧更加剧烈,甚至引发火灾。
煤气灯效应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类似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小的初始事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个巨大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