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水的特征和埋藏条件

如题所述

(一)承压水的特征
承压水是存在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这种水在含水层未被水充满时,与潜水相似,称为无压层间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称为含水层厚度(M)。当隔水顶板被钻孔打穿后,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含水层中的水上升到隔水顶板以上某一高度,最终稳定下来。此时的水位称为稳定水位。钻孔或井中稳定水位的高程称为含水层在该点的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H2)。隔水顶板底面的高程称为承压水的初见水位(H1),即揭穿顶板时见到的水面。隔水顶板底面到承压水位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水头或承压高度(h)。承压水位高出地表高程时,承压水被揭穿后便可喷出地表而自流。各点承压水位连成的面便是承压水位面。由于承压水有隔水顶板,因而它具有与潜水不同的一系列特征。
1.承压水具有承压性。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不一致,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因此某些承压水的交替循环过程远比潜水迟缓。
2.承压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只能在补给区进行补给,故承压水补给区常小于其分布区。补给区位于地形较高的含水层出露地表的位置,排泄区位于地形比补给区低的位置。
3.承压水的动态变化不显著。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较差,只有在承压区两端出露于地表的非承压区进行补、排。因此,承压水的动态变化受气象(气候)和水文因素影响较小,其动态比较稳定。同时,由于其补给区总是小于承压区的分布,故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得到补充和恢复。但当其分布范围及厚度较大时,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性能。
4.承压水的化学成分一般比较复杂。承压水主要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但是,由于承压水的埋藏条件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受到限制,其化学成分随循环交替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较大。与外界联系愈密切,参加水循环愈积极,其水质常为含盐量低的淡水;反之,则水的含盐量就高。如在大型构造盆地的同一含水层内,可以出现低矿化的淡水和高矿化的卤水,以及某些稀有元素或高温热水,水质变化比较复杂。
5.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不随补排量的增减埋消而变化。潜水获得补给或进行排泄时,随着水量增加或减少,含水层厚度加大或变薄。承压水接受补给时,由于隔水顶板的限制,不是通过增加含水层厚度来容纳水量。补给时承压水位上升,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空隙水压力增大,含水层骨架有效应力降低,发生回弹,孔隙度增大(含水层厚度仅有少量的增加)。排泄时,承压水位降低,减少的水量则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骨架孔隙度减小。也就是说,承压老塌含水层水量增减(补排)时,其承压水位亦因之而升降,但含水层的厚度则不发生显著变化。
6.承压水一般不易受污染。由于有隔水顶板的隔离,承压水一般不易受污染,但一旦污染后则很难净化。因此,利用承压水作供水水源时,应注意水源地的卫生防护。
(二)承压水的埋藏条件
承压水的形成首先决定于地质构造。在适宜地质构造条件下,无论是孔隙水、裂隙水或岩溶水均能形成承压水。最适合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构造斜地)。不同构造条件下,承压水的埋藏类型也不同。向斜构造构成向斜盆地蓄水构造,称为承压盆地。单斜构造构成单斜蓄水构造,称为承压斜地。蓄水构造就是由含水层(带)与隔水层构成的能够蓄集地下水的地质构造。
1.承压盆地。承压盆地按其水文地质特征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补给区位于地形较高的含水层出露的范围,直接接受降水或其他水源的入渗补给,水交替条件好,常为淡水。含水层有隔水顶板的地区称为承压区,此处地下水具有承压水的一切特征。在承压区下游,位置较低处含水层出露的范围称为排泄区。排泄区地下水常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流量较稳定,矿化度一般较高,常有温泉出露。
承压盆地在不同深度上有时可有几个承压含水层,它们各自有不同的承压水位。当地形与蓄水构造一致时,称为正地形。此时,下部含水层的承压水位高于上部含水层的承压水位;反之,当地形与蓄水构造不一致时,称为负地形,此时,下部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低于上部含水层的承压水位。水位高低不同,可造成含水层之间通过弱透水层或断层等通路而发生水力联系,形成含水间的补给关系,高水位含水层的水补给低水位含水层。
承压盆地按向斜构造的封闭程度,可分为封闭型承压盆地和开放型承压盆地。封闭型承压盆地,为向斜构造比较完整的承压盆地。这种蓄水构造未被断裂破坏,因此,承压水在承压区封闭良好,泄水作用不强,有时甚至形成无排泄的封闭构造,盆地四周均为补给区。这种承压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差,水交替弱,矿化度高。封闭型承压盆地多分布于新生代沉积盆地。开放型承压盆地,常被断裂或水文网切割,因此,承压水常沿断裂和河谷排泄,排泄区多位于向斜中部。
2.承压斜地。承压斜地的形成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况:①单斜含水层被断层所截形成的承压斜地;②含水层岩性发生相变或尖灭形成承压斜地;③单斜含水层被侵入岩体阻截形成的承压斜地。
(1)单斜含水层被断层所截形成的承压斜地。单斜含水层的上部出露地表,成为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区,含水层下部为断层所切。若断层导水,则含水层之间可以通过断层发生水力联系,在断层出露位置较低处,承压水可通过断层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成为排泄区。此时,补给区与排泄区位于承压区两侧,与承压盆地相似。倘若断层不导水,水沿含水层向下流动,遇断层而受阻后形成回流,在含水层露头区地形较低处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形成排泄区。此时,地下水的补给区与排泄区在同一侧,承压区在另一侧(图3-13b)。显然露头区附近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较好,深处则差。如果承压斜地延伸较深时,下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使矿化度较高。
(2)含水层岩性发生相变或尖灭形成承压斜地。含水层上部出露地表,其下在某一深度岩相发生变化,由透水层变为不透水层而使含水层尖灭(图3-14)。这类承压斜地的情况与上述不导水断层所形成的承压斜地情况相似。
(3)单斜含水层被侵入岩体阻截形成的承压斜地。各种侵入岩体,当它们侵入到透水性很强的单斜含水岩层中,并处于地下水的下游时,由于它们起到阻水的作用,可形成承压斜地。如济南承压斜地,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组成的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图3-15)。南部千佛山一带灰岩广泛出露,形成承压水的补给区,地下水沿顺层发育的溶洞向北流动,至济南城一带,深部受到闪长岩体的阻截和覆盖,表层又被第四系透水性弱的黏性土覆盖,形成承压水的承压区和排泄区,济南市区共有108个泉排泄,故有泉城之称。
其他,如基岩断裂破碎带的裂隙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