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怎样修建才能抗震

如题所述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从地形地貌看,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建筑场地。

2、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房屋不要建得太密,房屋的间距以不小于1~1.5倍房屋的高度为宜。

3、抗震结构方案一般应采用矩形、方形、圆形的平面布置。

4、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并使结构和联结部分具有较好的塑性。

5、尽量不做建筑突出屋面的砖烟囱、女儿墙等,以免引起房屋破坏

6、减轻建筑物的自重,降低它的重心位置。建筑物所受的地震荷载的大小和它的重量成正比。减轻建筑物的重量,是减少地震荷载最经济最有效措施。

7、购置正规合格材料。材料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按设计图纸施工,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扩展资料:

1、民房抗震结构方案的选择

村镇民宅中常用的结构形式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砌体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因其主体结构的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等原因,地震时倒塌、破坏严重,其抗震性能最差。砖木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只要经过良好的抗震设计,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对目前采用较多的砌体结构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最容易破坏。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在承重墙上不宜乱开洞,留烟道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在留洞墙体中加配钢筋,或烟道采用附墙预制管道构件等加强措施。屋面烟囱上加箍筋与垂直筋,以加强烟囱整体性及其与屋盖的连接。

2、局部小墙段尺寸的控制

理论计算和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墙段尺寸过小是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建民宅为了追求宽敞、明亮,局部墙段尺寸留的过窄,有的承重窗间墙甚至不足0.5m。

按抗震规范;6~7度区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1m,8度区为1.2m,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6〜7度区为1m,8度区为1.2m。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同一轴线上纵墙垛局部尺寸宜均匀,不应相差过大。

控制南向窗洞尺寸,避免南向纵墙与北向纵墙刚度差别太大,对提高房屋抗震是有利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村民房抗震指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4
第2个回答  2020-09-25
第3个回答  2016-12-24
农村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从地形地貌看,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建筑场地。
  (2)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房屋不要建得太密,房屋的间距以不小于1~1.5倍房屋的高度为宜。
  (3)抗震结构方案一般应采用矩形、方形、圆形的平面布置。要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4)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并使结构和联结部分具有较好的塑性。
  (5)尽量不做建筑突出屋面的砖烟囱、女儿墙等,以免引起房屋破坏
  (6)减轻建筑物的自重,降低它的重心位置。建筑物所受的地震荷载的大小和它的重量成正比。减轻建筑物的重量,是减少地震荷载最经济最有效措施。
  (7)购置正规合格材料。材料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按设计图纸施工,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4、农村房屋抗震设计
  4.1房屋坐落设计,布局要合理
  房屋布局要紧凑,美观合理。尽量设计为正房,从而加大才光亮。区位选址要合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住宅具有足够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房间设备亮度足够,通风良好,南北朝向为佳,朝向的间距在净高1.5倍以上。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不能超过抗震规范要求。
  4.2结构体系设计
  首先应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向应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对出现薄弱的地方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墙体布置应满足地震作用有合理的传递途径。同一结构单元不应采用砖房与底框砖房或内框架砖房或框架结构等“混杂”的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同的结构类型。
  4.2.1外墙维护设计。优先采用陶粒空心砌块、陶粒聚苯砌块作为外墙围护。
  4.2.2窗户设计。要针对地区特点、窗的位置、朝向及室外遮挡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农村住房可采用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窗地比。窗应布置在房间或开间中部。这样可以使室内照明度均匀,窗台高度高度一般为900mm,不能过高或过低。
  4.2.3抗震设计。抗震性能好坏取决于建筑地点、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设计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规范;施工质量的优劣。建造中适当配以构造柱、圈梁及拉结筋,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2.4平、立面布置。有的没抗震设计理念,为开大门洞,缩小门间墙宽度。建筑的平面布置和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要对称,有规则。纵、横墙沿平面布置不能对齐的墙体较少,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转角处,房屋转角处的门窗间墙承受双向侧向应力,其局部尺寸应不小于lm;其余外纵墙的门窗间墙局部尺寸部分不满足1m要求时,其限值可放宽到0.8m;内墙门间墙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可用设构造柱来满足。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力求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当房屋的立面高差较大、错层较大,采用防震缝将结构分割成平面和体形规则的独立元。虽然砖砌体与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增加房屋的延性。但它们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4.3抗震计算
  抗震计算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满足抗震承载力的基础。对平面和竖向不规则的多层砖房采用考虑地震扭转影响的分析程序。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4.4抗震措施
  为保证房屋在地震中有良好的抗震能力,以下介绍了几点抗震措施内容。
  4.4.1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
  现在农村很多房屋是多层砌体房屋。对横墙较多或较少的要采取不同设置,对横墙较少的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或二层后的层数。对横墙较多应按要求设置构造柱。对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装配式钢筋砼楼、木楼、屋盖应按抗震规范要求设置圈粱。圈梁的截面和配筋不能太大。
  4.4.2构件间的连接措施
  (1)构造柱与楼、屋盖连接:当为现浇楼、屋盖时,在楼、屋盖处设240mmx120mm拉梁与构造柱连接。为屋盖时.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2)构造柱与砖墙连接:构造柱与砖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

  (3)墙与墙的连接: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lm。
  (4)屋顶间的连接: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从下一层伸到屋项间顶部,并与顶部圈粱连接。
  (5)后砌墙体的连接:应沿墙商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0.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到9度时。长度大于5.1m的后砌墙顶,应与楼、屋面板或梁连接。
  (6)栏板的连接:砖砌栏板应配水平钢筋,并且压项卧梁应与砼立柱相连。
  (7)构造柱底端连接: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室外地面下不小于300mm的地圈梁。
  4.4.3悬臂构件的连接
  (1)女儿墙的稳定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时,240mm厚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高度不能超过0.5m,当超过时,女儿墙应按抗震构造图集要求采取措施。女儿墙的计算高度可从屋盖的圈梁顶面算起。当屋面板周边与女儿墙有钢筋拉结时。计算高度可从板面算起。
  (2)悬挑构件:悬臂阳台挑梁的最大外挑长度不能大于1.8m.不应大于2m。并且不能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
  5、农村新建房屋的措施
  新建房屋要从当地环境、设计方案、机构、材料、人员等方面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房屋的施工质量和房屋抗震水平。
  对于当地的环境做一个系统的调查,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采用设计方案,加强新型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技术措施。在房屋建造区域建立地勘资料,为农民服务。作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地震知识的宣传,加强地震防范意识。对于建筑的用料要严格进行控制,防止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免建造质量低劣的房屋。无论是村民还是施工人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抗震知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