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浦东的变化呀?

如题所述

  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一直被人们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

  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遍布。今天,它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利用这个节点,我们重新回顾浦东在开发伊始的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想法和做法。

  赵启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作为浦东的第一代建设者,他向记者重新讲述了浦东的前世今生及浦东开发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忘不了的烂泥渡路

  没开发前的浦东是上海的落后城区,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积到膝盖。许多油罐啊,危险品仓库啊都放在浦东了。

  浦东当时的最高建筑,一是5层的救火观察楼,还有就是民国初年的一处陈氏旧居。

  浦东新区成立之时,东方明珠刚开始打地基,能看到唯一的一个较高的楼就是黄浦江边的港务局大楼。你出去看一圈回来,鞋底下沾的全是土,请外宾吃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饭店。

  当时浦东新区筹委会是在原来的黄浦区文化馆办公,没有食堂,我们就借对面东方医院的食堂吃饭。办公地方不够了,就在文化馆上加盖了一层。

  当初浦东那条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就是现在的银城路,现在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园,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群和世纪大道,路西是滨江大道滨江花园,这儿已成了美不胜收的所在。

  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

  中国改革开放并没有外国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上海的GDP曾经占到中国总GDP的1/6,如果一开始就在上海开发特区或新区,一旦失败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特区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为其他后继的特区和新区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邓小平同志选择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要在世界经济舞台占一席之地,需要有几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

  美国有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英国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除了伦敦还有爱丁堡是它的金融中心。

  我们有个开发浦东的口号,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虽然听起来只是句口号,但它是有道理的。把上海建设成面向国际的经济城市,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上海很早就在全世界声名远扬,曾经是远东第一大都会,面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代它处于“亚太经济走廊”的中点,是亚太海空航线的要冲,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事实上,也选择了其他地方,在浦东之前有五个特区,最近又有天津滨海新区。

  当时上海也面临一个选择,是开发浦东呢?还是改造浦西旧城区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在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里有这么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东京的城市布局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改造一个旧东京要比建造一个新东京要多花9倍的钱,可惜,在东京没有像浦东那样的一块地方。上海的浦西,历史上就是没有全面规划的,道路设计不合理的例子到处可见,选择在上海市区的旁边建一座新城区,同时带动改造旧市区是极其正确的。

  浦东和市区一江之隔,建好足够的桥和地道就连成了一片。世界上许多名城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的两岸都是发达的。浦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宝地。

  以陆家嘴的功能设定为例,在开发初始就定位为打造一个集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相融合的国际金融贸易区,上海新标志城区。按照这个功能设定,在具体操作时,就考虑了中外设计家的结合,在城市规划设计时采用世界各国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采用国际竞争的方式进行规划。

  你说的“筑巢”,可以理解为基础设施建设,你说的凤是指“投资者”了。当时,从全国看,也有筑巢凤不来的情况,要让中外投资者的思想和你共鸣,才有好效果。这不是靠你对他如何客气,不是好饭、好茶所能达到的。让投资者充分理解浦东开发的前景和上海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地位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道路的时候,有些农民并不支持,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但也有农民放鞭炮表示欢迎。纵观上海历史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经过四五代才完成的,但浦东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要在10年内就完成城市化。这里面有很多难题,首要的是帮助失地农民的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

  浦东绝对不是上海的浦东,而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也就是说吸收世界的智慧,世界的资金,世界的技术,世界的经验。

  浦东开发是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它的总谱是邓小平谱写的,指挥是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我们有幸成为大乐队的演奏员。

  开发浦东是最令我激动、也令我努力工作过的事业,的确是有许多想法变成了现实,浦东在我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浦东和时代相联系,孙中山的东方大港之梦不能实现,因为那时中国栖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之外,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人民的理想才能实现。我们欣逢了这么一个伟大时代。

参考资料:http://news.cq.soufun.com/2008-09-17/2088771.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8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是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