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监护人怎么认定

如题所述

残疾人的监护人认定方法如下:
1、配偶;2、父母、子女;3、其他近亲属;4、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残疾人的权益保障:
1、法律保护:国家通过立法确保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2、社会福利:提供各类社会福利措施,包括医疗救助、康复服务、教育机会等;
3、就业支持: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包括就业配额制度和职业培训;
4、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施,提高公共环境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5、文化生活:举办特殊文化体育活动,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6、政策倾斜:在税收、住房、交通等方面给予残疾人特殊优惠政策;
7、组织代表:支持残疾人组织的建设,维护残疾人的集体利益和权益。
8、法律援助: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综上所述,残疾人监护人的认定遵循一定的顺序,首选配偶,其次是父母或子女,再考虑其他近亲属,最后是其他个人或组织,但后者必须得到被监护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的同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