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有哪些基本知识?

如题所述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 文献的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中。
2. 传统文献学,亦称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创立。
3. 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
4.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 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传播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 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 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 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 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如需改写请提供完整内容)
二、名词解释
1. 十家九流:「九流」是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称为「十家」。小说家因道听途说,没有系统的理论,不受重视,故不入流。
2. 本校法: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 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 善本: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 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 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 别集: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这对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如需改写请提供完整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