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时,为什么不让太子继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钰继位呢?

如题所述

其实看看整个明朝,一直有三股势力在明争暗斗:皇帝、宦官势力、文官集团。而其中的宦官势力,实际上是服从于皇帝,算是皇帝的爪牙和背锅侠。真正最大的斗争,来自皇权和文官集团。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抓住了,当了俘虏。

当时朱见深仅仅两岁,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国家危在旦夕,皇家需要有主心骨带领国家度过难关。

朱见深才断奶不久,显然无法作出任何决策,承担稳定人心的重任,郕王朱祁钰虽然是摄政王,身份也无法彻底安定国人之心。

看看当时于谦等文官的理由吧,他们认为,立了太子朱见深为皇帝,朱祁镇就是太上皇,对于瓦剌统领也先来说,朱祁镇就非常有价值,可以拿着继续要挟明朝。但是如果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就毫无价值了,也先拿在手里也没用。

所以孙太后要努力维护明英宗的利益,匆忙在明英宗三个庶子当中选择最大的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同时“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大臣们不同意孙太后的想法,文武百官一起向孙太后上书,指出当前形势危急,“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年幼的皇太子无法主持大事,只能让人心不安,所以大家明确要求推立郕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英宗传来口谕。英宗被俘后,朝廷派出都指挥岳谦使瓦剌了解情况。岳谦回来后传达英宗的口信说:“郕王长且贤,令其继统以奉祭祀。”

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于谦拥立郕王继位,并非为了私利,也无暇顾及私利。而且当时很多朝中大臣和于谦的看法一样,那就是皇太子幼冲,国赖长君。

以于谦为代表一批官员依然以国家安为己任,果断作出重立新君的是令人敬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太子年纪太小,根本就无法带领明朝抵抗瓦剌入侵,只能够立朱祁钰为皇帝。
第2个回答  2020-12-02
主要还是因为在土木之变时朱祁镇也是刚当上皇帝不久,本身太子还小,无法管事,所以让朱祁钰来继位是最好的选择。
第3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于谦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有纂位之心,如果选择的是幼小的太子,相信自己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