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识的文言文识青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有关青少年智慧的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国志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比较短,不过挺有意思。一个是12岁的虞翻的故事,还有两个比较知名,是曹冲的故事。如果楼主是三国迷可以看看:)

(1)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吴书曰:翻少好学,有高气。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

译文:

虞翻字仲翔,是会籍馀姚人。三国志吴书中记载:虞翻从小好学,有读书人的狂傲气质。十二岁的时候,有客人问候其兄长,却没有会见虞翻。虞翻后来给客人写信道:我听说琥珀不会吸引腐烂的草芥(含水分所以不会被静电吸引),磁铁不会吸引能弯曲的针(金银质的针质地比铁软,不会被磁铁吸引),你对我过而不见,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客人见到信后非常惊奇。因此能看出虞翻的机敏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2)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 曹冲画像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3)

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译文:

汉末之时,战乱频繁,统治者常常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死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让他们先等几天。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2.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原文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之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译文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3. 《崔子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东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县学读书时,(家境)很贫穷。他写的文章很奇崛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很洒脱地放弃科考离开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门土墙,(但是)洒扫得很整洁干净;冬天穿一件粗布袄,夏天穿一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袄,很勤勉劳作,(他的)三个女儿也能读书识字;虽然没有可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生计,但他很愉快。他善于作画,(常常)画一些与世隔绝之地的绝美之景,经常借助不俗的匠心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画人物 *** ,没有不逼真的。当时身份尊贵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欢饮酒,两三个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一起聊上一整天也不离开。很多士人从各地赶来,都仰慕他的为人,(但他)大多推辞不见。有人责怪他,他笑着说:“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视为私结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派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就是如此过人!他所作的诗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而已。董其昌(谥号文敏)先生曾经称他的为人、文章、绘画,都不是近代以来所常见到的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②,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③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④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⑤;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⑥。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⑦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⑧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⑨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崛奥:深奥奇崛。③荜(bì)门:即柴门。指用树编扎的简陋的门。④黾(mǐn)勉:勉励;尽力。⑤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⑥克肖:酷似。⑦尤:诧异。⑧季:此指东汉末年。⑨复社:明末文社。植党:结合党羽。

作者介绍:

崔子忠,明画家,初名丹,字开予:改名子忠,字道母,号北海,青蚓(一作青引),梁清标《画谱序》亦作“道毋”,约生于1574年,卒于1644年。原籍北海(山东省莱阳市)人,后移居顺天(即北京)。其好友梁清标在其所辑刻崔子忠所绘《息影轩画谱》序中称崔子忠:“天启时为(顺天)府庠生,当生于万历年间。”又说他“甲申之变,走入土室而死”。

崔子忠可以说是一位爱国画家,居住于顺天府(今北京),曾经师从董其昌。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攻入北京后,躲在自己的密室当中,后面因缺少粮食而饿死。善画人物,仕女,题材多佛画及传说故事,取法唐宋,颇具古意。[1] 他在当时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

代表作:

《藏云图》、《杏园夜宴图》、《云中玉女图》等。

4. 初中文言文~~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5. 求古文翻译,急,可追加悬赏

年少时的王烈,曾赴颖川(今河南禹州市)求学于陈太丘,与陈师的二子十分友好。

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是陈太丘门下的弟子,他们见王烈聪明好学过人,甚为叹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此,王烈以其英名著名于海内。

王烈在颖川学成归还故里时,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王烈返家不久,就遭受了父亲亡故的哀痛,他以儒家道义,为亡父守灵泣泪三年。

后来,故里有一年发生饥荒,道路两旁饿死者不计其数,王烈大开露天的谷仓,分发给乡民,拯救了不少的百姓。王烈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族人赞其孝道,乡党称其仁爱。

通晓典藉的王烈,以育人子弟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建立学校,广泛传授技能。他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让人们尚善而远离罪恶。

在王烈的感召之下,州闾乡里尚善之气尉然成风。王烈的门人外出,举止容貌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非凡的风景,世人为之称赞不已。

那时,有一个盗牛者,被失牛人当场抓获。 盗牛者说:“我一时糊涂偷了您家的牛,今后一定改过。

您既已赦免了我的罪过,幸好没让彦方先生知道。” 事后,有位好事者将此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就取出一块布,让他转给了那位知过改错的盗牛人。有人不解地问王烈: “这人既然是一个盗贼,只因畏惧您,而不想让您知道。

现在可好,您反而要赠送他一块布,这是为何呢?” 王烈见他们不断追问,并不解自己的用意,就说: “昔日秦穆公,有人盗了他的一匹骏马,还杀了吃了。秦穆公抓获此人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还赐与他美酒,此人感念恩德。

穆公落难时,此人拼死相救,穆公才得以生还。今日,此人已有悔过之举,惧怕我知道,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可耻的罪过。

知道了罪过,就会有尚善的举动,所以我以布相赠,勉励其积极向善。” 众人惊叹王烈劝善之美。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州里发生了一些事,让人惊喜万分。 一日,有位老者,在集市上进了一些物品,担了满满一筐。

半路上,疲惫的老者放下担子,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歇息。这时,走来了一位青年汉子。

他上前询问,帮老者担行。走了数十里,一直将老者送至家中。

老者想要青年人进屋喝口水,再问问他的姓名,但年青人没有回答,放下担子,就离开了。 不久,这位老者又出了一事。

老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身上的佩剑丢了,却没有发觉。 过了一会儿,有位过路人看到了这把遗失在路旁的宝剑。

他本想不再理会,继续赶自己的路。但又想,自己走后,其他的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

这时,他又想将自己的钱,放在原处,购买此剑,但转而又想,认为不妥。于是,就坐下来,得待遗失者的认领。

青年人一直在原地等到黄昏。这时,一位老者沿途寻剑而至。

老者从年青人手中接过宝剑,十分感激。而更让老者意外的,拾剑等待他的人,就是上次为他担担之人。

老者十分感动,拉着青年人的手,说: “先前你为我担重物,一直送到家中,不告诉你的大名。今日又拾得宝剑,在这等了很长时间,从未见有你这样的仁义之人。

这回你一定得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告之王烈。” 年青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老者将这事告之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样的仁人智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王烈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 “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于是,王烈将青年人的义举,广布州里,众人引以为榜样。

那时,有些人因一些事件发生争执,为是非曲直要强行诉讼时,就有人提议到王烈那里去对质。每当事件发生到这个地步时,当事人双方都静下心来各自自问是否有过。

有错的人知涂而反,有理的人友善相待,相互检查各自的过错,搞清事之原由,都不愿或不敢让王烈知晓这件事。 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常亲自到王烈的私学馆,咨询政令的得失。

王烈以其人格才识赢得了朝廷的敬重,被州郡推举为孝廉。然而,面对朝廷三府的迎聘,王烈都以才识浅陋推脱了。

后来,董卓大乱朝政,世况每日愈下,社会动荡不安。王烈避乱逃到了辽东,过上了躬耕的农夫乡村生活,布衣蔬食相随。

辽东人十分敬重王烈,常将其奉为君子。然而,世道日渐衰败,朋党之人相互谗谤,王烈在辽东历时数年,从不参与其中的相互争斗,未尝有患。

太守公孙度十分敬重王烈之为人,下令征聘王烈入仕,出任辽东长史的职位。然而,无意于官场的王烈,性格刚烈,辞掉了公孙度的任命。

但是,公孙度并不愿就此罢休。迫于无奈,王烈只好从事商业买卖来自轻自贱。

这样,王烈在辽东又平安地度过了几十年。到了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曹操亦仰慕王烈,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丞相掾。

当征聘他入朝为官的诏书到达辽东不久,王烈因病在海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6. 【失败乃成功之母文言文作文】

常言道:“失者成功之母.”.”此似已为老生常谈,而行动与言或不相符者.当尔之成绩单上有“灯”,或以工作中困时,子之胸中岂非沮,他一无所?公之神至此败中有孕而成功之种乎!此,人之应必不同!先有要言:败者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风顺也,而败而时会有,不然,其“家”、“文人”之名岂轻于人之头上也?历观史,其高世之人所以取成功,正以其能正待败,自败中取益,而踢开败之绊脚石,踏上了成功之道,若大的家爱迪生,一生之成功无数,一生之败不可胜.尝为一作历数八千次败之实验,其不以为此一费,而为言曰:“吾何须沮乎?其八千次败不使余知之矣此八千人实验可行之.”.”此爱迪生待败之.他每自败中诫,赞曰经验,而得一适立于无数败基上之发明功.败固当与人苦,而亦能使人有所获;既向我等指工作中之误也,又启吾之渐趋成功.既谓之非成功败,又是成功也,亦此之谓:“失者成功之母.”.”然而,当今中成功非败者,乃谓败之会与越.如不识此,则“败愈多愈成功”之谬论.如算上者平理,自其出来,直为人之疑.数千年来,无数数学家务求平理,而皆败矣.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理之效而无成,终当绝望中苦痛.当此事若无底窦一般吞噬而人之智而不予所报时,越七年罗巴切夫斯基于证而无终也,求之也.罗巴切夫斯基以屡败之,总算了败之前因后果,从质上识矣其一也,而取之成功.可见,“失者成功之母”为一道,然甚须以败向成功化由可变为当世,尚须历数之原与科学之论,自败中诫,为今之工作,此乃无“徒”而败.少年以工作中易败,亦易解,是故,我等只记“败者成功之母”这一名,立之自信坚,才自望中所见愿,自败走成功.“失者成功之母”不当为吾之爱之一句格言,更重要者须为我等之指南行动.“剑锋自砺出,梅花香自上来”,自败中益,自勤中起,此有志生者成道.大意是: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