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如题所述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小,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同义。对马克思这段论述,一些学生不够理解。他们提出:虽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否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引起商品本身价值量的损失,出现得不偿失的结果?而现实的经济生活表现出来的却是每个商品生产者(企业)都在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马克思的理论是否正确?我们认为,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应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论述。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价值从形成的主体考察,可以有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所谓“个别价值”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该商品时的劳动耗费,劳动耗费通常又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耗费的大小取决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劳动耗费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它通常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商量,或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商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多,或单位使用价值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就叫作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之,就叫作劳动生产率降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正是从个别商品价值形成这个角度上说的。“社会价值”是与“个别价值”相对应的概念。社会价值是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耗费,而社会平均劳动耗费则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所谓“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期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出绝大部分商品的那些生产者所具备的生产条件,而不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生产条件是商品生产者进行生产的客观条件,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除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条件,即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劳动熟练程度是由劳动者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决定的,劳动熟练程度高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劳动的有效程度高,反之则低: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耗费的多少,在单位时间内劳动耗费多,则是劳动强度大,反之则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而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通过对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比较分析,必须明确,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人类劳动”不仅是指“相同的人类劳动”,而且是指“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反映在每个商品生产上的就是社会平均劳动力的耗费,反映在价值量上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商品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向社会价值转换的过程。所谓“转换”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市场的认可,只有这样,商品才能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或是亏损,从而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了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并从中得到更多的盈利,商品生产者必须密切关注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水平的运动。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水平的运动是三种不同状况:第一种情况,个别价值水平高于社会价值水平,由于高出的部分得不到社会承认,就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亏损:第二种情况,个别价值水平等于社会价值水平,由于社会价值本身包含了一般水平的盈利率,因此,商品生产者能获得一般水平的盈利;第三种情况,个别价值水平低于社会价值水平,由于市场承认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商品生产者除了获得一定水平的盈利外.还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的本性是员大限度的价值增殖.商品生产者在这一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商品生产者必然要想方设法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等于或者低于社会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等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者能获得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这就要求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接近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程度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不断缩减的趋势。如果商品生产者不思进取.不积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能使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减的趋势相吻合,从而导致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出现亏损,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商品生产者为了能稳定获得一般水干的剩余价值,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价值的变化,使自己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目标不仅在于获得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还要追逐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为此,商品生产者必须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越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量就越大。因此,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是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范畴,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个社会条件,那么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奋斗的最高目标。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还要重视社会效益,不能一切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然而,作为超额剩余价值,对个别商品生产者来说,它又不是水桓的,个别商品生产者可以在某个时期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但它不能长期占有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是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专利,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旦能在某个商品身上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先进技术,生产手段被多数商品生产者所利用和接受,那么,生产某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原来能在某个商品身上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演变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演变为社会价值,这时候b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对超额剩余价值不懈的追求又会有个别商品生产者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通过劳动生产宰的再提高,再次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又会重新出现。因此,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不仅不会影响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宰的积极性.反而还会成为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宰的助推器。正因为这——原理的存在与作用,迫使每个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宰.只有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垄断出现后的垄断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原则进行再分配,这又容易出现新的误区,即商品生产者用不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用预付的资本总量乘以平均利润宰就可以稳获平均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失去了意义。这样的认识是简单化和片面的。平均利润宰的形成只不过是部门之间互相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的社会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是指部门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两者之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已从一个生产部门的范畴拓展列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范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空间扩大了,然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生产价值就一个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考察,仍然属于价值的范畴,是价值的化身。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就一个生产部门而言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是一个生产部门商品市场价格的参照物。个别商品生产者必须从原来关注个别价值水平与社会价值水平的变化转变为关注个别价值水平与生产价格水平的变化。个别价值水平与生产价格水平的变化仍然可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况。同前面分析的道理一样.商品生产者为了避免亏损,使商品生产活动能获得一般利润(平均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就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宰。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一定能保证每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就一定能等于甚至低于生产价格。因此,把平均利润宰的形成视之为商品生产者可以不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稳获平均利润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生产价格进一步转化为垄断价格。所谓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借其垄断地位所获得大大超过干均利润的最高利润。垄断利润是靠垄断企业以垄断价格出售商品获得的。而垄断价格则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从表面上看,由于垄断价格的形成,垄断组织可以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垄断利润,这又是一大误区。首先,垄断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不同商品的垄断价格总是反映其价值的差别.垄断价格必须受价值的制约。其次、从单个商品的垄断价格看,它可能与价值不一致,可以通过垄断价格掠夺别人创造的价值,但从总体上看,垄断价格总量与生产价格总量是一致的。最后,垄断的形成并不完全排斥竞争,垄断与竞争是并存的。上述三点说明,在垄断阶段,垄断组织要稳定地获得垄断利润,仍然必须借助劳动生产宰的提高。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以及对平均利润率形成、垄断出现后的垄断利润的分析,说明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不仅不会影响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反而扭大地调动了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正是马克思揭示的这—重要原理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商品经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发达走向发达,推动了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和解决其自身存在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是不可避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这个问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的东西,在现在的大学课中学的啊 具体的课程名字叫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下面我就按照资本论里的给你说吧,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 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 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编辑本段]劳动生产率分类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①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②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编辑本段]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研究的角度很多,专著也很多,这里就只陈述一两方面。
人力资源着手
有人对企业从人力资源方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着手,作出的以下总结:
1、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2、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4、人员激励
5、企业文化建设
整体上叙述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先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的观点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
(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
延伸理解为: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工作可分为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那么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日本很关注作业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不论是对作业动作,机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样的。可见专注任务是很有其研究广度和深度的。
(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这个观点很重要。
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就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产量——质量)的通病一样。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在生产中产量压力相当大时,假如有二班生产,其中一班产量指标完成而质量指标未完成;另一班产量指标未完成而质量指标完成。这是的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我见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完成产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那么这种评价标准所产生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以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的,因为资本家只有在增加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会采用新技术,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甚至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是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劳动者来说,则会造成失业,这就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个别劳动生产率中,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按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劳动量的耗费可以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如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和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成正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成反比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商品的价值量仅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成反比

6、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乘积,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那么生产该商品的数量愈多,商品的价值总量就愈大。

7、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成反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了,商品的价值总量就降低了

9、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生产者生产的价值总量成——————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成反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2
这两者是成正比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