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如何处理好班级偶发事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4
偶发事件是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对形成健康的班集体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偶发事件是学生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其性质和范围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有发生在课堂内,也有发生在课堂外的。由于偶然事件的发生,多伴有潜在的或细微的原因所引发,所以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往往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一、偶发事件的显著特征在偶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大都有一定的“前兆”或“前因”,这种“前兆”或“前因”客观上也有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但时间的发展急剧变化,由量变迅速到达质变,以致使事件急剧从初发到高潮,大有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偶发事件波及的范围和程序,尽管有大、有小,但从偶发事件的发展来看,这与一般事件相比,具有更大的影响,在学校、家庭往往一时成为爆炸的新闻,特别是一些恶作剧,恶性事件,在学校、社会、家庭造成的反响更大。因此,认真处理好偶发事件,有的放矢地对当事人、肇事者进行耐心仔细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偶然事件的危害性偶然事件造成师生、学生之间的严重对立,影响班级组织的凝聚力,偶然事件的发生过程,可能伴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恶化过程。因此,偶发事件必然会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包括家庭或成员中造成严重的隔阂。造成组织松弛,团结涣散。尤其是打群架,班干部之间的矛盾及男女生群体之间的对立,对班集体的团结破坏性更大,以致严重影响班级组织的正常运行。偶发事件的发生,损害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的影响力。造成强烈的反响和震动,其危害所及,小则造成班级性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性影响。特别当偶发事件屡禁不止,频频发生时,势必严重影响及损害班集体长期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班主任对学生的直接教育作用。三、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偶发事件的处理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掌握事件的全部过程。调查研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端。偶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往往不为班主任所了解,因而,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对班主任解决和处理偶发事件至关重要。1、必须对偶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分析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一定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和有关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以大致弄清偶发事件属于什么类别的事件,掌握问题的要害所在,把握问题的性质。如对学生中的打架现象,要弄清是属于一般性的纠纷,还是团伙斗殴,对学生中的违反纪律现象,搞清是出于爱动、调皮的天性,还是对老师有成见,故意搞恶作剧等。这些都应根据所掌握或了解到的情况,并结合平时的表现,进行一番分析研究,以期对事件及问题有一个清醒的思路和判断,否则,就不可能顺利的把偶发事件调查清楚。2、调查研究一定要深入细致对偶发事件的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浮在表面上,而必须深入,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地、细致地调查研究,认真了解事件的一般过程,同时,还必须十分认真细致地调查偶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细微环节和学生思想的微妙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时间及问题搞清楚。对偶发事件的调查研究,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着重做好当事人,肇事者的询问及调查。实践表明,学生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其心理越来越走向封闭。学生有了“心事”或“心里话”不愿意向家长、老师及同学吐露。因此,要弄清偶发事件的来龙去脉,班主任必须切实做好当事人、肇事者的思想工作,深入交谈、谈心,努力帮助学生放下包袱,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敞开心扉,讲明情况,深究思想根源。其次,要到与当事人、肇事者交往密切的同学、朋友中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弄清偶发事件发展过程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与当时人、肇事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信息的沟通密切,他们最了解当事人、肇事者的思想的细微变化,也最了解、最熟悉偶发事件的内情。班主任要通过对与当事人、肇事者交往密切的同学,朋友的调查,弄清偶发事件的具体经过,了解当事人、肇事者的思想表现情况。第三、要深入学生家庭专访。家访是了解学生活动的有效方法。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特别是在偶发事件的发生前后学生在家庭中思想、情绪、举动、表现等变化。还通过对家庭的访问,弄清学生思想,个性成长以及发生变化的外在环境条件。认真深入地进行家访,是了解偶发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和背景的基本途径。3、慎重处理,以理服人偶发事件因事先难以预料,因此班主任教师不可能有临时处理的充分思想准备。况且偶发事件的当事人、肇事者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等,其矛盾和情绪处于极端亢奋或对立状态,如果草率从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第一、处理偶发事件时,既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根据时间的性质,当事人、肇事者的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绝不能马虎从事,千篇一律。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本着正面疏导的原则,更多的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适当地对班级做一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反抗心理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和抵触情绪;对涉及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或严重违纪行为,一方面要切实把问题弄清楚,绝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第二、要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因为偶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犹如钢铁置于高温炉膛一样,如果以强硬的办法进行热处理,就犹如火上浇油一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坚持冷处理,首先是要讲问,要缓解矛盾,缓和情绪。要给学生留点余地,必要时还要给孩子一个下台阶的梯子。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必须善于为学生照相,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特点,善于从好的方面去考虑它们的行为。如果老师一味的从坏的方面去评估批评学生,甚至粗鲁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心理上的对抗。尤其是当学生与班主任发生矛盾时,教师更应该表现出高姿态,从检查自己工作入手,多自我批评,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切勿采取报复行为或过激的手段,仅凭一时怒气随意处置,否则,就会令矛盾升温。其次,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急躁。等一等,看一看,给学生卸包袱,反思自省的时间,以利于学生把发热的头脑冷却下来,达到学生自我反省的目的。采用等一等、看一看的冷处理办法,就是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当学生尚未转过思维的弯子的时候,就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欲速则不达”。处理偶发事件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解当事人、肇事者的矛盾也好,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好,都必须认真遵循这一原则。这既是班主任教书育人的这一职责所决定的,也是偶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只有采取说书教育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