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题所述

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杨祥雨 (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何作品所写的内容,所揭示的题旨,都是受作者的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的。倘若没有作者生活体验对它的冲服与消化,那么,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作者在作品中抒的情、发的感,便是作品的灵魂。一、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时论世而后解文。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最为切要的是须做到三看:一看作于何时;二看选自何集;三看因何而作。例如:《难老泉》只要一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即知是一篇时文,作者在人民有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之际,通过难老泉的记叙,唱出了青山不老的赞歌,激励了人们战胜困难的意志,这便是作者当时的寓意,也即文章的精神所在。二、抓作者独到的议论,挖作品闪光的语言。好的文章往往句秀、骨秀、神秀,而秀就秀在作者的独有见地或别开生面,那独到之处,往往就是情感的喷发处。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作《七律 长征》,是因为亲自率领中央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颂歌的独到议论就在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议论是全篇的总纲,议论得极有气势,论得万丈豪情。它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的勇敢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铿然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感情调子。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全诗的主旨与灵魂。三、借助于种种语文手段,了解情感的表露手法。文章有风采还得借助于各种语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或白描或飞白;或比拟、或连喻、或夸张、或正写侧写、或烘托陪衬;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似贬实褒,或欲扬先抑,总之变化万千,因景而异,因情而化,因文而别。下面略举几例:夸张的妙用。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把巍峨雄壮、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而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对比的妙用。《荷塘月色》作者以盛赞六朝江南采莲旧俗,来针砭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因为国民党政府和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南京。这一对比,真是匠心独运,极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憎与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比喻的妙用。《包身工》一文,作者借包身工被喻为猪猡、懒虫、芦柴棒、血肉机器、灌装劳力、没锁链奴隶、墨鸭等等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比喻,既活生生写出了童工的身份、地位、悲惨的必然结局,又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家、工头的凶残、贪婪、更是血淋淋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吃人罪恶,同样有利于深化作品揭示的主题。总而言之,文章是投情之宅。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读书,当理解作者的感情,方能读出韵味来。(杨祥雨老师系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