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有哪三种类型

如题所述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名词充任状语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也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把名词作状语视作词类活用,不妥。
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比喻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 (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 (贾谊《过秦论》 (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意:这种比喻,修辞意味浓厚。说明主语像什么,可以翻译为“像……一样”。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狐鸣呼”,要与主谓结构区分开来。这在成语当中有保留,如“狼吞虎咽”、“土崩瓦解”。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意:说明宾语像什么,可以翻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这类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保留。
三、表示处所或方位 (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 ( )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下》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 ) (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 )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注意:在成语中有保留,“势不两立”、“义不容辞”、“车载斗量”。
五、古代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时间修饰。这一点,古今汉语相同。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追问

古文中名词作状语可译为
1.像...一样
2.在...
还有第3个是什么?

追答

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