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迟服务该不该取消?

如题所述

自从课后延迟服务开展以来褒贬不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绝于耳,有赞成继续执行下去的人,希望取消的人群也不在少数。
本来执行这一决策的初衷就是为了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把这种负担转嫁给了学校和老师,老师们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情愿,但执行政策无话可说。
学校也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这个活动能够丰富多彩起来,避免形式单一,学生厌烦,让课后延迟服务出现不好的反映。虽然赞成声反对声从未停止,但如此兴师动众的事情怎么能够因为部分人的不满意而随意取消呢?
大家正在慢慢克服各种不适心理,让这一活动能够尽善尽美地开展下去。本来以为这已经够呛了,毕竟超长时间加班加点对身体不好,教师倒可以调整适应,可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阶段,揠苗助长的后果谁都清楚。
又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河南一地出台政策,学校课后服务可拓展到双休日和寒暑假。文章说洛阳市教育局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年将扩大课后服务范围,有条件的学校可从原来的“5+2”扩展到双休日、寒暑假,以看护为主,同时可以提供素质拓展服务。
尽管说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执行,而且是以看护学生为主。这个任务不可谓不轻啊!看护学生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当双休日节假日学生在家的时候,就是家长最担心最无奈,最烦恼的时候。孩子回家疯狂的玩耍,在家管不住,放出去又不放心,外面的不安全隐患实在太多了,家长急切的盼望赶紧把这些神兽送回学校去。
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果变成了双休日,寒暑假给人家看护孩子,那学校岂不是变成了儿童公园,教师都变成了公园里面的勤杂工,看护工?那么多的孩子在学校里面活动玩乐,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谁负责?规定后面这样说明:服务时间上,明确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下午时段的课后服务时长,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开展。
第一个时段以课业辅导为主,第二个时段以素质拓展为主。学生可自愿选择只参加一个时段或参加两个。学生自愿参加到可以理解,如果人家家里有人管护,觉得孩子在校时间太长,换个环境可能更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可是大家都记得,对于教师参加课后延迟服务是有要求的,如果活动搞得不好,工作积极性不高,是要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挂钩的。
如果学生流失,那只能说明这位教师工作没做好,吸引不了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教师很可能会受到批评和扣分,这让他们情可以堪?如此长时间把师生圈在学校副作用也不小,在校时间过长,疲惫厌倦无奈一一袭来,作为一名老师,笔者有些同情小孩子。看着他们天天圈养在校园,远离自然,远离生活,感觉有些心疼。
目前看确实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但孩子失去的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春节是放风筝的时候,今年很少见到风筝在空中翻飞孩子们拽着线欢快的奔跑的情景了。他们每天下午回到家吃完晚饭已经夜幕降临了,何来时间放风筝?那种感觉只能在课本里面体验了。
有些家长说:学校的延时服务根本就没有素质拓展,都是考试补课,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饭也要做卷子,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放学时,眼神都是疲惫的,没了光彩。
如今又要把延时服务延伸到“5+2”和寒暑假,暂不说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带来的负荷有多重,单说说这责任也太重了,谁能负担得起?家长对于延迟服务也是意见难以统一,老师们也不明白:没有延时的时候天天嚷着放学太早没时间接孩子,花高价上托管,要求学校延时,现在有延时了,一天就几元钱,又不满意了,真不好伺候呀,怎么都有话说。
还有些家长说放学时间在下午四点多,其他单位还在上班,你们继续上课就是应该的,不存在延迟不延迟,你们有钱挣还收费,而且还有寒暑假,有什么不满意的?下午是放学迟,可是早上起得早就没人看得见 ?
寒暑假是为了让学生在极端气候下休养生息,土地有修养期,大海有休渔期,孩子也需要缓冲一下压力,这是遵循自然规律。因为挣这点钱透支身体,估计谁也不愿意,况且老师也有家,孩子老人也需要照顾, 这些事情靠挣那几个钱能解决问题吗?去年一直在大张旗鼓的宣传教师工资已经实现了与公务员工资相当的水平,可是为什么在其他方面不与公务员比一比呢?
公务员节假日加班都是少部分人或者确实需要的时候加班加点,让教师牺牲双休日,寒暑假就理所当然了?教育工作需要责任明晰,那就是教书育人,至于看护孩子那是家长的事情,揽得太多麻烦就更多。
安徽灵璧渔沟中学的事情就是一个警钟,学生非常难管理,他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很活跃的年龄段,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冲动,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几率也比较大。把学生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圈在学校里面,失去了与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与了解,更把该家长尽到的责任全部大包大揽,那我们是不是管得太宽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有没有那样的义务?我们的教师有没有那样的责任和能力大包大揽?
还是把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气候的周内课后延迟服务工作做好,把双休日,寒暑假照顾孩子的事情还给家长吧!毕竟节假日谁该干什么,怎样干都是人家的自由,我们根本不必替人想那么多,宽的太宽不一定招人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