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教育

如题所述

1.在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仪式育德信念教育,知识育德课堂教育,读写养德修身教育,习惯立德养成教育,素养蕴德艺术教育,实践寓德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在思政教育关键载体上,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开发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课程,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引导学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和缔造者。

3.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4.在思政教育的推进力量上,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引导家长、教师主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原则,关心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5
一些人提倡快乐教育,然后一群人冲上去把他喷死。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下面的事实显示了思想的固化和缺陷的持续存在。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良好的教育怎么会变得如此痛苦?

需要人才的不是光科学技术,而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国家建设需要工匠精神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爱国人才。不是那些想学习和获得移民的人才,也不是那些想赚钱和移民的精英。教育已经到了没有革命就无法实现的地步。这不是所谓的减负。它仍然没有脱离旧的惯例。小改革只会改变,变得更加混乱。教育必须是革命性的。

所谓的革命是破坏性的。

我想象中的教育如下:

1.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就要科学地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兴趣点、特长、个性特征等,并收集整理出初步的职业规划。这项工作比基础教育本身更重要,比如数学,英语。数学教育的难度应该降低。此外,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

2.初中开始对主要职业方向进行初步分类和确定(文化课程针对职业需求),并实行学分制。同时继续跟踪和记录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专长、个性特征等。为细分做准备。

3.高中开始细分职业方向(文化课程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并继续实行学分制。当学分达到一定范围时,你可以进入在大学学习。没有人能阻止天才在13岁上大学满学分进。考研、读博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

此外,所有学校对所有学生开放。优秀教师应该共享和流动,以解决择校问题。一个好老师应该有更多的学生和更高的收入。学生可以去大学预约参加,如果他们通过考试,他们可以得到学分。中学生也可以去小学预约补课。

如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互联网。教育也必须转移到互联网上。著名教师的公开课非常好。因此,网络管理尤为重要。家庭互联网用户还必须有一个实名制,包括孩子、一个人和一个号码。他们可以在任何年龄获得任何专业的荣誉。学历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知识构成变得个性化和多样化。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而不是娱乐型社会。

如果这种幻想有一天能够实现,孩子们的兴趣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他离开大学开始工作的那天,他可能已经是半个工匠了……学以致用吧!因材施教!以身作则!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