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武侯祠有副对联,自古知兵非好战...下句?

清告知作者,出处。越祥越好。追加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很远。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偏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504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末光绪二十八年暂居四川盐茶使者的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此联言简意赅,形式完美,不仅是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

联语字面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

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后来,他要求凡是来四川做官的领导,都必须要来武候祠学习这副名联

参考资料:http://bluefirechen.spaces.live.com/Blog/cns!DE1E8E0BB61FF2C0!404.entry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01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为赵藩所撰写 ,现代作家郭沫若所题
称为《攻心》联 , 悬挂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的《攻心》联是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儒家思想及兵家理论的集中体现,实系经曲治世名对,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据传当年毛泽东曾告诫入川官员一定要认真拜读此联。该联的解读至今仍存有多种理解,其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寓意深长、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对联意义: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

下面链接是图片

参考资料: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53102&PostID=10990503

第3个回答  2008-07-31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第4个回答  2008-07-31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清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四川臬台的赵藩(1850—19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