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纵横的年代为什么还会有笔友?

如题所述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古代两个人交流的方式只能通过写信,一般一封信从送出去到收回来会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一个人的一生的时间也只够和一个人相爱相知。在现代信息如此发达,信息的来回传递一秒都不到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人愿意通过写信的方式交流呢?现在我就来谈谈:

🙌先说说笔友是什么:

✍️笔友是一种借着书信往来而发展出来的友谊。笔友通常素昧平生,但是却可以通过写信传递双方的情感,在网络尚未发达之前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交往方式。

那么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笔友呢?

💕手写的书信更能传递内心的情感🍒

飞速发展的科技将即时通信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即便即时通信突破了交流空间的壁垒,可是总感觉少了点真情实感,我们常常面对着屏幕发呆,却敲不出一句合适的话。或许是交流地太快了,快得把话都说完了,甚至还没来得及表达情感,甚至有时候看着满屏的文字心里却没有一点慰藉。所以我们开始向往,那笔下流淌着地文字,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想,并且在反复琢磨下的文字也会带着更有深度的思考和更加真切的感受。

🗝️想要体验慢生活🗝️

现在的大部分人都在生活在快节奏里,每天为了谋生忙忙碌碌,不能停下脚步,所以我们根本找不到时间写信,也可以说是静不下心来花时间写信。但是在长时间高频率的生活模式中,我们偶尔会感到很累,这时候书信就是一种慢社交,写信、回信的周期特别长,信息也不是即时的。但是正因为漫长的交流过程,两个人的情感也是细水流长,我们会记录下一个很久以前发生的有趣的事,打开一封信就展示出写信的人的心情,彷佛对方就在眼前,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很细腻。

🖋️用笔记录生活,锻炼写作能力🖋️

很多人喜欢用笔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可是习惯于及时通信的现代人,习惯了每次发短短的文字和心情,当再次拿起笔写一篇长长的信时或许会觉得无法下笔。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写作能力的方法,写信需要条理清晰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多次写信后,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将自己的心事写成一封信,不仅会舒缓压力也会有种成就感

总结:所以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找一个笔友,这样在每次打开信封时都能感受到期盼与惊喜,尝试一下这种慢节奏的交流方式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3

时代浪潮下的笔友是情怀,是追寻快生活下慢节奏的静好,和心灵的愉悦

在网络纵横的年代为什么还会有笔友,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明明交通工具这么发达可还是有人骑行;明明线上教育已经这么多样,可我们还在学校上学;网络书库已经相当充实,可总有人偏爱纸质读物的静好;明明虚拟世界很通达方便,但现实世界依旧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很重要。因为,笔尖流淌的情谊远胜于手机叮咚的一条消息。


网络社交和写信交流两种方式差异相当显著

    网络社交优越于快便快捷,不管在家、公交车、地铁、逛商场等等场景,都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进行文字或语音交流,感觉像面对面交流,说出的话,但发出的文字可能不会深思熟虑,随手一言的回复中文字的情感是漫不经心的,但终究是只达意不表情。

    书信交流中写信人往往在一个相对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下书写入纸,一字一句、一段一章,以相对清晰的思维传情达意。或是记叙文或是夹叙夹议,脉络清晰,也涌现内涵底蕴。另外写字迹还能透漏出写信人的心情和状态,所以有见字如面一说。

而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我们把时间要花在更有效益的地方。而笔友本质上来说是在找共鸣,在茫茫人海里找到那个soul mate, 不必见面,但心意相通。大部分人不会愿意花上七八天的时间只为了收获和自己仅仅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点的人的来信,甚至于说动笔墨来实施写信这一事情。这就导致笔友这一身份的迅速掉价,倒也保留了一些真性情的以墨为语的笔友。

书信的正式性和情感性

    社交方式里,书信显得较为正式隆重,无论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外交都是这样,个人书写的文字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承诺;我们向组织申请,用书信代表重视诚恳;外交书信代表国与国真诚沟通;因为如此,很多重要场合场合,书信表达更为适宜。

    书信的形式更加凸显情感价值以及分量之重,当每逢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这一系列表达对某一个人的情感的时候,微信里的一句祝福或是一个红包远不如经过精心构思的一束花,一封书信更有保存下来的含量,反而社交网络里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泯灭,但这一封封信件会一直伴随着收信人的心一直存在下去。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以墨为言的书信人追求心灵的静好,在快生活下谋求一份宁静的心灵。也许不奢求有人回答,只是给自己写信时小段时间的安静与心灵充实,但总之慢节奏的静好是物欲横流的快生活下追求的美好一隅

第2个回答  2022-09-04

因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有人渴望从笔端流出的那一份带有墨香的真诚和平和。

有一种朋友,叫“笔友”

我偶然间知道,我的高中同学有一位来自国外的笔友,他俩素不相识,甚至连连写信都用的是英语。但是每次收到笔友的来信,她总是很高兴并怀着期待写下回信。

我曾经看过他们的通信,来信上歪歪扭扭但是满满一页的英文,哪怕其中的语法并不完全正确,但内容中对上次同学描述的本国生活的赞叹,和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描绘,还有一些笔下仍透着稚嫩但还是很努力画下来的自画像,透过薄薄一张信纸,我仿佛看到大洋彼岸,一个西方面容的少年,在月光下,在书桌前,带着笑颜和期盼,一笔一笔写下真诚纯真的的话语。

我的同学也是当即写下回信,娟秀的字体记录着她雀跃的心情。她带着我去寄信,信封从工作窗的这头离开,她期待着小小一个信封封裹着来自大洋这一端的纯真漂洋过海到另一端。

这是属于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少年青涩的默契。


文字是一种融性格、心境、语言、表达于一体的东西。它所能感受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境。因此,笔友因为写信的神秘性和含蓄性产生一种距离美。信寄给对方,等待收信的日子就会产生一种希冀。   

在网络纵横的年代为什么还会有笔友?

因为笔墨所带来的独一份的感情上的厚重,是任何社交工具无法代替的。                     

笔友,从上个世纪延续至今的一种交友方式,延续的是心中的质朴与纯真,延续的是笔下的热情与真挚。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31

书写的乐趣

正是因为网络纵横,信息过剩,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越来越多并沉溺其中,笔友这样细水长流的情谊才会继续存在吧,笔友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加快而被抛弃,相比于天高路遥的时代,在此刻才更显珍贵。

我们的时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从网络里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以满足自我需求,但同时我们也会看见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资源的不对等,期待渴望自己也会是那出彩的发光的一个,在前进的路途中没有那么多可以相互倾诉鼓励的人,快速的信息交流不足以化解我们的焦虑和需求。

当我们拿起手机时我们也许拥有了全世界,当放下手机时,没有了小小方块中的精彩世界,我们的内心便像是失去了归宿。怎么去弥补内心的不足呢,我们想要更大的世界,想看看不同人的生活,这时笔友便成为了一个情感宣泄点,分享的收容处,素不相识,相隔甚远,在这一秒即达的网络里我们通过一封封书信,抱着期待的情感等待着来自远方的问候,这份小小期待在时间的流逝中安抚了我们焦躁的内心,透过文字的间隙心便有了寄托。不谋而合的观点,有趣的分享,细水长流的情感,恰似古人那车马远,一生只够一人的浪漫,只不过这份浪漫无关爱情,是我们珍贵的独特的友谊。

恰巧我也有一个年纪相仿的笔友,是很多年的笔友,未曾谋面却又非常温暖。回头看看我们通信的点点滴滴,幼稚又好笑,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从年少轻狂到一路狂奔,我期待我们还会有中年,有老年,也许我们有一天会走出书信,像多年的朋友一样坐在某条小巷的铺子里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期望大家在生活里都有所爱。

写信几年后我们加上了好友

朋友,我们,来日方长

第4个回答  2022-09-04

在琐事的露水里,心找到了它的清泉——《高山上的小邮局》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手写信可以说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多种多样的的社交软件,目不暇接的表情包和信息交流,这些繁杂的信息来源,让书信这种交流方式有些另类。

当我们放下手机,电脑,而是展开一张信纸,拿起一支笔,静下心来,用文字来进行交流,慢慢的理清自己的话语,慢慢的组织文字,慢慢的书写文字,然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出去,等待另一个人以同样的方式给自己回信。这个轻缓而治愈的过程,是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一方净土。

试想一下,当你马上而立之年,有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在经历了社会的历练,年少时的锐气和梦想逐渐离自己越来越远。有一个笔友,聊一聊快要忘却的诗和远方,或者是眼前的苟且,当文字用写下来的方式进行表达,它是温暖且有力量的。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里面收录了海莲汉芙在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陌生人漂洋过海书信往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时代进步发展很快,对文字信息还愿意细嚼慢咽的品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相较于电脑键盘的噼里啪啦按键声,笔在信纸上的摩梭声,似乎更能动人心。

寄信最迷人的一个点在于它是经历了旅途的舟车劳顿来到了你的手里,寄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时间差从而带来信息差,你的笔友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你的困惑,疑难已经解决或者已经释怀,当科技褪去,留下来的真诚,就是这封信辗转的意义。

现在,寄信这种交流方式很少见,可总会有人,即使辗转多处也要为你提供帮助,他们的真诚热烈,浪漫自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