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可能会给幼儿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什么?毫无疑问,是 游戏 。即使要学东西,幼儿也主要是通过 游戏 的方式学习。

当今,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幼儿园的老师们也知道,幼儿园教育应以 游戏 为主要方式,而且不应该以知识学习作为孩子主要的任务。但是,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求学伊始就落后于人,所以,是希望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为维持幼儿园的名声和竞争力,也纷纷玩起了教育小学化的伎俩。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在我看来,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游戏 和正式的学习是不同的。正式的学习对孩子有纪律上的要求,每天有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无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都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这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学业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其首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会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

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学习识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他们也许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些知识,却可能影响他们其他能力的发展。

以识字为例,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确实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知道一些字的发音,了解一些字的写法,但此时的 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字的意思。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活动,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地符号化,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算数,也是费力不讨好。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了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很快就能学会简单的加减法,并达到真正的理解。过早让孩子算数,孩子不仅理解其含义,还会耽误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机会。

三、会让家长和孩子产生能力假象

在幼儿园学习过大量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或许会有一定的成绩优势 ,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重复学习之上的,不仅对小学后期的学习成绩无积极影响,还容易让一部分孩子产生自己智商高、理解力强的假象,使其变得盲目自信。

问题是,靠提前学习知识和死记硬背而获得成绩领先优势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面临成绩下滑的现实,这样,可能让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有的学生可能转向疯狂追逐各种补习班,进一步弱化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初衷是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违背教育规律,那结果一定会很惨,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是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伤害。

作为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来说,想必是最有发言权。幼儿园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不利的影响。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0到6岁是孩子天然的童年玩乐时光,是孩子获得开心、幸福感的源泉,如果童年没有玩乐的孩子,他的幸福感是很低的。幼儿园教育本也是发挥孩子天性,以 游戏 为主,如果安排进小学化课程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2、幼儿园的小学化等同于拔苗助长,幼儿园的孩子活泼,好动,实际上是在锻炼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专注力。如果上幼儿园就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一板一眼的上课,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大脑思维和专注力,而且会让孩子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以后会出现厌学情绪。

3、幼儿园孩子还是属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机能还达不到小学生的标准。比如手指还未发育完全,如果这么小还让孩子学写字,不仅字写得歪歪扭扭,没有力度,而且更关键的是会让孩子的手有变成畸形的风险。

总之,国家为什么规定6周岁以上的孩子才上小学,而3-6周岁孩子读幼儿园是有其科学性用意的,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越级发展。

如今,父母对于孩子的入园问题会过度焦虑,这种情绪慢慢地蔓延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也会产生入学焦虑。

很多父母都会随大流地选择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甚至在孩子大班时就提前介入。小孩子在幼儿园里会学到数学运算、语文字词、儿歌唐诗等基础知识,但比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习惯的养成和观念的改变。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幼小衔接就像如今依然很热的“择校热”问题一样,热度不减,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惶恐化和极化。或许初衷是好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很多会偏激和异化。由于阶层固化和教育地域差异,导致教育资源传导性差,且停滞性明显,很多幼小衔接班直接类似于“小初衔接班”,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和 健康 成长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点儿妈觉得是个伪命题。幼儿园目前在尚属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12年义务教育范畴,所以幼儿园的设立,尤其是公立幼儿园设立,在一线城市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雨霏听说今年北京的某著名一级一类幼儿园在招生前夕,凌晨5点就有家长排队等候,供需紧张的局面可见一斑。公立幼儿园基本上都会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大纲活动,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在北京的公立幼儿园是明令禁止的。况且,幼儿园的师资也不是专业的小学教师,已无法承担小学知识的教学工作。

但我们不否认,有部分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幼升小衔接的需求,在幼儿园提前教孩子一些拼音、汉字书写,简单数学计算以及英语课等。个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好,对于孩子来说,即便是不在幼儿园学习这些,父母也要在家里或者给孩子报一些课外辅导班,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和内容,为做好幼小衔接打下一个基础。

所以,雨霏觉得,幼儿园在办好学前教育的大前提下,适当引导、总量控制的适应性学习和训练无可厚非。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成语是“揠苗助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就类似于让本该享受童年美好的祖国花朵提前开放。于是乎,三四岁的孩子,开始提笔写字,开始上无穷无尽的补习班,开始机械式地参加各类考级和考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仲永,那我们就静待花开,把原本属于孩子的天真烂漫还给他们吧!

1.扼杀孩子的天性,致使其对新鲜事物丧失兴趣与好奇心。

孩子的天性是玩,玩就需要做 游戏 。幼儿园中都会有可供孩子开发智力与脑力的玩具,在 游戏 中学会开动脑筋。比如说,男孩子天生就对枪和车有很强的兴趣,他们会拆卸玩具,同时也会摸索着将其恢复原状。无形中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就会增强。女孩子则喜欢画画跳舞。我家的小侄女听到音乐就喜欢扭动,尽管她并没有进行过舞蹈训练特长班,但是她会模仿电视里人物的动作,这一点主动的学习与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有天壤之别。小学化的模式使课堂时间极大地占据孩子做 游戏 的时间。这也就剥夺了孩子对新鲜事物 探索 的机会。久而久之,长时间枯燥无味的内容只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2.沉重的学习负担,对孩子身心 健康 有极大伤害。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端午节三天你认为留多少作业合适?我不知道大多数父母心里作业标准是多少,但由我小侄女的经历来讲,老师的作业非常多。每天20道20以内加减法运算,两道应用题,一篇字,五个单词。还有一份数学练习册,做三个课时练。我感觉这就是小学生的作业量。这样留作业我们是不是要求有些残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近视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子产品的原因。除了电子产品,剩下的我们能否认这里面没有一丁点作业负重产生的影响吗?还有我们小学化的评价模式,数学题满分就是聪明,60就是笨,可是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的心智发展都不是同步的,有的心智成熟早,他能够接收小学知识,有些孩子心智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就被迫去学,效果也只能是差强人意了。


3.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只求死记硬背,不求理解。

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小学的知识。可是你想想,孩子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到后来小学老师再细讲的时候他就容易抱着我学会了我不听的心态去对待这些知识。但是人家没学的,心智发育成熟的孩子就会认真听,理解并记忆。理解性的记忆与背诵的记忆在人头脑中停留时间是不同的,理解性记忆更便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与考试,此外,小学知识是相关联的,一阶段的知识没学好很可能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错误学习习惯会使后面的学习更加吃力。

4 .教师学识的程度不同,影响孩子对知识的接收。

以识字为例,汉字有专门的教学法,师范大学毕业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学《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这门课程。 幼儿园老师教学时只能教孩子整体认知。举例来说,湖南的“湖”,孩子会说认识,因为幼儿园里学过,但是小学语文老师会教的更详细:左中右结构、三点水加一个“胡”、形声字等等。

我们的幼儿园,不是为了小学而做准备,是为了大学创造力的发展而作准备。希望家长能正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最直接的伤害就是扼杀了幼儿的童年。



幼儿在幼儿园里面说句实话是过得最开心的,最无忧无虑的,因为没有作业。幼儿园里的课程除了有教材之外,还会有非常多的户外活动、特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幼儿过得是非常充实的。

如果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了之后,幼儿最主要做的就是要学习一年级的知识,相信大家都知道,只要孩子上了小学,他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玩耍,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是要复习课文,预习课文做作业等,到了周六周末还会有很多的作业。甚至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



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就会感到很累,因为幼儿园里的幼儿毕竟没有到上一年级的年龄,就像我们常说的,什么年龄段的幼儿干什么年龄阶段的事情,如果让幼儿超前教育学习小学化知识,首先幼儿的脑力接受不了,其次他的理解能力消化不了。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还会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让幼儿在上一年级之后养成骄傲自满的坏习惯,养成不认真听讲的习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幼儿本身穿18码的鞋子,你非要给他一双20码的鞋子,首先他穿着肯定不舒服,因为鞋子不合脚,其次,他穿着连路也走不了,因为鞋子太大了。所以说大了的不一定是好的,因为他不适合幼儿。那么也就是说小学化教育不一定适合幼儿。

再比如说一个幼儿一次只能吃一个鸡蛋,那么你一次性给他三个鸡蛋,他肯定是吃不下去的,即使他吃下去了,那么给他造成的后果就是他消化不了。这个就相当于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学习小学的知识,他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学到的效果就会大大的减弱,如果我们让幼儿学习了小学化知识,那么就得不偿失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们让他们学习的那个效果!



所以现在幼儿园教育都是禁止小学化的。因为它对幼儿的危害是存在的。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园教学是有影响的,正常在孩子3-6岁学龄前阶段要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反而在这个阶段小学化,是在扼杀孩子的童年快乐。

其实现在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很普遍,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一些知识类型的内容,生怕自己孩子落下,如幼小衔接的知识,计算、识字等等,幼儿园为了生存,保生,无奈之举,只能顺应家长的需求,教授知识。

2、幼儿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但是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对于一些不懂教育的家长而言,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没学到东西,不认可,加上教师层次的欠缺,也走上了小学化的倾向。

其实说是小学化,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例如计算在幼儿园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多种 游戏 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坐在那里,老师生硬的像教小学生一样死记硬背,这才是真正的小学化。

那么对于现在的幼儿园来说,都不希望孩子能在这个黄金年龄过多接触知识类的内容,我们要多给孩子进行 游戏 活动,思维类活动,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果持续小学化会给教育和孩子造成以下影响:

1、孩子到小学以后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

2、没有抓住孩子的各个敏感期,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例如孩子5岁是思维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候不开发孩子的思维而去教授识字等知识,以后弥补都会很困难。

3、幼儿教育会处于一个倒退的阶段,现在的教育要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自由的去 探索 ,自主的学习,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不提倡幼儿园小学化,即使教授知识,也一定是以 游戏 的方式进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期。但是,现在成人的功利和教育的大环境,或隐隐约约,或排山倒海地把这个花期视图改变。

原本该是在天真烂漫的 游戏 里寻找快乐童真的幼儿园,却被提前小学化了。

三四岁的孩子,开始提笔写字,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手指头发育情况。只为,上小学已经会写很多字了。就那一句赞美,或者提前获得了所谓的知识,也许只是给父母填充门面罢了。

如果说,提前写字只是损伤了孩子柔弱的手指。那过早地写汉字拼音组词造句会对孩子有哪些伤害呢?

孩子最初的思维是点式的,可以无止尽的发散和扩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提倡让孩子在图形的想象空间里学习和思考一样。但是,提前小学化知识,却直接把孩子这种极容易的发散思维条条款款化了。孩子们几乎不理解的情况下,开始了死记硬背和模仿记忆,甚至考试测评。

对思维的伤害更大。

这也是很多孩子明明提前上了小学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成绩不错而第二学期成绩突然就下来了。孩子接受知识是一个过程,自有其客观的周期。原本在合适的时间里学习的东西,提前学习了,后期没有及时跟进强化,其实孩子的记忆不过是一个片段模仿。

再说,花期自有各自的时间。没必要揠苗助长,更不需要利欲熏心。有一句话叫,为人父母,做好种一盆花的心态,按时浇水,定期施肥、松土,尽人事听天命,静悄悄地等着花儿开。

姑且以为,这才是为人父母,把一个全新生命带入人世安身立命应有的情怀。

幼儿园的小朋友刚踏上人生第一步,应该感到非常新鲜,唱歌跳舞做 游戏 ,天真烂漫。若小学化倾向,因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学起来非常吃力,接受不了小学的知识,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学了小学应学知识,似懂非懂,感到一片盲然。如果他正式上了小学再学这些东西,就不再有新鲜感,没有了学习兴趣,白白浪费时日。这就是常说的“煮成了夹生饭"。读书,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前延后,不然都要影响孩子的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