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的中国蚕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中国的蚕桑生产遍及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黄河三大流域:①长江流域蚕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桑树生长期较长。全年可养蚕4~5次。1986年产茧量占全国83%以上,其中尤以四川、浙江、江苏3省蚕桑生产最为发达,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近年发展亦快。四川省产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蚕区主要集中在川中盆地的南充、绵阳、江津等地区。浙江蚕区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的湖州、桐乡、海宁、德清一带,其中湖州的产茧量居全国各县(市)之冠。江苏蚕区在20世纪60年代前集中于太湖沿岸的无锡、吴江、吴县、武进、丹阳等县,70年代后苏北地区发展迅速,产茧量已超过苏南。②珠江流域蚕区。气候高温多湿,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全年可养蚕7~8次(造)。1986年产茧量占全国的7%左右,以往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等县。近年来粤西和广西新蚕区有很大发展。③黄河流域蚕区。春旱少雨,桑树发芽迟,但夏季多雨,适宜桑树生长。全年可养蚕3~4次。1986年产茧量占全国的6%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除上述三大流域外,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和云南的楚雄、曲靖一带,以及台湾的屏东、苗栗等县也有蚕桑生产。
柞蚕的主要产区在辽宁、河南、山东和贵州等省。柞蚕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产量不很稳定,1921年全国柞蚕茧产量曾达9.3万吨,以后下降。1980年产量为7.5万吨,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约8.3万吨的90%,其中辽宁省产量为5.8万多吨,约占世界产量的70%。1986年全国柞蚕茧产量为32698吨,其中辽宁省为24760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5.5%。蓖麻蚕茧仅广西、山东、湖南、安徽等地有少量生产。 中国古代栽桑养蚕的技术经验丰富,记述亦多。应用近代科学技术于蚕业生产则始于19世纪末叶。1898年林启(字迪臣)在杭州创办蚕学馆,是中国近代蚕业教育的嚆矢。1904年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后迁苏州浒墅关,现称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早期蚕业技术人才。20世纪初至30年代,各地陆续兴办蚕桑学校,并先后有 5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蚕桑系,蚕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在重点蚕区设立蚕丝改良场和蚕丝指导所普及蚕业技术知识。50年代以后,蚕业科研、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建立华东蚕业科学研究所,后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地方性科研机构现已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并有8所高等院校设有蚕桑或蚕学专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设有蚕业技术推广机构。
由于蚕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知识的普及,蚕业生产面貌现已发生质的变化,如每盒蚕种的收茧量20世纪80年代已比20年代增长达1倍以上,鲜茧出丝率已由30年代的10%左右提高到超过19%。桑树密植速成栽培的成功,蚕的人工孵化法的普及和夏秋蚕饲养的推广,已使全年养蚕的次数和数量大为增加。过去常致桑蚕大批死亡的微粒子病、蝇蛆病、僵病、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软化病等已可得到有效防治,从而使蚕作安全获得了较大的保障。此外,限性斑纹蚕品种的应用便利了杂交蚕种的生产,蚕的人工饲料(见蚕的人工饲料育)和昆虫保幼激素的应用,突破了自然条件对蚕业生产的限制,等等,都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发展蚕业生产的巨大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