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黄梅戏最早不叫黄梅戏,叫什么呢,叫采茶调,流行于安庆西边的宿松、太湖、望江等几个县。后来唱到怀宁一带,围着安庆城转,舞台道白语言也随着方言走,于是就有了个新名字,叫“怀腔”。再后来,黄梅戏又唱进了安庆府,名字也因此升了一级,改为“府调”。清末民初,怀宁县、安庆府都设在安庆城内,黄梅戏叫“怀腔”也好,叫“府调”也好,其实都是一层意思。不过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也在安庆,那么黄梅戏有没有一个规格更高的名字呢?不瞒大家说,有那么一二十年,黄梅戏还真另外有一个大名字,就叫“皖剧”。关于“皖剧”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一段传说。
公开演出惹来祸
丁老六公开张贴戏报,在闹市区吴越街租剧场演黄梅戏,一下子就在安庆城传开了。西城的戏迷,东城的居民,甚至包括北门外的戏迷,都争先恐后跑过来,排队买票看丁老六的戏。丁老六的戏演得好,要嗓子有嗓子,要身段有身段,和他配戏的生角、丑角等,也都有各自的绝招。戏班子火爆的那个程度,简直翻了天。光晚上演不行,下午也要演,演一场不行,有时还要加演第二场。树大招风,名声一大,麻烦也就来了。这天丁老六正在台上演《余老四反情》,就有几个警察冲到剧场里来了。丁老六知道事情不好,正要往台后躲,两只手臂已经被反绑起来了。丁老六说:“我们规规矩矩在这里唱戏,也没犯法,凭什么要抓我?”警察用警棍指着他的脑袋,恶狠狠地说:“你唱的戏文里有淫词,有伤风化,不抓你抓谁?”说完,也不容丁老六解释,就把他带到了警察局。
丁老六被逮走,戏班子没有了头,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好了。丁老六的戏迷不愿意了,尤其是那些老头、老太太,自己心爱的演员被警察局抓了,那还了得,就天天到警察局门口吵着要放人。警察局原以为一个小戏班子,把当家的一抓,也就树倒猢狲散,不会有多大事,谁知道戏班子后面还有一大批铁杆子戏迷,处理不好,还真要犯众怒。于是乎就决定以“有伤风化案”为名,进行公开审理。戏班子几个主事的,就四处找人,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丁老六给救出来。有位姓方的在报馆工作的记者听说了此事,就让戏班子里人打通了关节,安排他和丁老六见了一面。两人悄悄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后,丁老六的愁云展开了,他就对戏班里人说:“你们也别太想许多事,把锣鼓家伙准备好,等我出来,连着唱它个三天三夜!”
庭上公然驳法官
公开审理那天,小小审判室坐满了来旁听的戏迷,方记者也坐在旁听席上。开始时,法官十分严厉,小木槌一拍,口气咄咄逼人:“安庆是安徽的省城,处处都讲文明,你们却租借剧场公开演出淫戏,知道犯了什么罪吗?”丁老六也不怕他,脖子一扬,就反问:“法官大人也没有到我们剧场看戏,怎么知道我们演的是淫戏?”法官说:“你们唱的那些黄梅小调,说的都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不是淫戏是什么?”丁老六一字一句反驳说:“戏文里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唱戏是不错,但我们演的不是淫戏,而是我们安徽省的省剧――皖剧!”法官一听就乐了:“活这么大岁数,听说过豫剧,听说过京剧,还没有听说过我们安徽有什么皖剧!”丁老六说:“那是法官大人孤陋寡闻,我们安庆是安徽省城,我们演戏的又都是安庆人,道白是安庆方言,台下坐的观众也都是安庆人,安庆简称‘皖’,安徽也简称‘皖’,你说这个戏不叫皖剧叫什么?”法官想了半天,说:“你讲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在中华民国,还没有这个先例,不能由你们说了算。”丁老六更理直气壮了:“怎么没有先例,一省之隔的湖北现在最流行的是什么,是楚剧。楚剧是什么,楚剧就是鄂东一带的花鼓戏改名的。都是地方剧种,湖北花鼓戏能改为楚戏,我们安徽黄梅戏为什么不能叫皖剧?”见法官一时没有话说,丁老六又往前逼了一步,“现在北伐军都打进安徽了,你们还顽固保守,不让我们演皖剧,是不是和‘大革命’过不去?”丁老六的话刚落声,旁听席上掌声一片。见此趋势,法官只好挥挥手说:“既然是皖剧,就要好好地演,不要唱那些乱七八糟的淫秽戏文。”也不容一边警察局的官员说,小木槌一落,“无罪!休庭!”
“皖剧”由此而得名
丁老六在戏迷前呼后拥中回到了戏班子,左右一看,没有见到报馆方记者,忙让手下的人把他找了来。丁老六说:“你是我们戏班子里的大恩人,没有你出的主意,我要被他们关押还事小,这黄梅戏就无法在城里唱了。今天中午我请客,哪个饭店由你挑!”方记者说:“要说功劳,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的功劳。不是你的戏唱得好,哪来这么多戏迷支持,没有戏迷支持,警察局也不会这么快放了你。你真心要谢,就演一场戏答谢观众吧!”丁老六想想也是,就挑了一出最拿手《何氏劝姑》,让手下把戏报贴了出去。那戏报上方,“皖剧”两个大字是用红笔勾出来,醒目显眼,老远就能看见。自此后,皖剧的名字就在安庆城叫开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庆的黄梅戏演员还自动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安徽皖剧团,专门宣传抗日。可惜后来安庆沦陷,安徽皖剧团还没来得及演更多的戏,就不得不解散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12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报》首次报道了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关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首次报道!民国学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专著《皖优谱》(1939年,世界书局,上海)中指出,安庆黄梅调小戏不能用于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专属,即“他省无此戏也”。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

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民国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聪明伶俐,仅读两年私塾,竟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读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艺人。蔡仲贤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这个历史人物的记载是有史料和文献的。陆洪非写的《黄梅戏源流》说:“望江蔡仲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截至目前为止,在所搜集的有关黄梅戏源流的材料中,早于蔡仲贤的,尚未发现。”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7-15
黄梅戏发源安庆,黄梅戏发展安庆,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起源并发祥于安徽安庆。 安庆“黄梅调”产生于明末时期。产生地点:安庆怀宁黄梅山。
怀宁县黄梅山坐落在石镜乡,明朝万历年间,被后人誉为“皖江戏剧鼻祖”的阮自华定居怀宁黄梅山,因其创作的歌谣及“演剧”的腔调流入民间。被人称为“黄梅调
黄梅戏发展也是安庆:安庆黄梅戏发展代表:安庆黄梅村:严风英、安庆潜山人:韩再芬、安庆太湖人:马兰
第4个回答  2018-03-30
禾葡兰的线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