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和培养方法要求:8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我国儿童的社会性由七个因素构成,包括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和社会情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会昌教授将儿童社会性视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社会性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展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包括了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发展其社会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方面。以下是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
- 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开始认识和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 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儿童的情感表达和理解开始与社会期望相协调。
- 个性的发展:儿童开始形成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 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和同情等行为。
- 道德的发展:儿童开始理解和实践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1. 情境性:儿童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通常受到特定情境的制约。
2. 模仿性:儿童通过模仿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伴,来学习和复制行为。
3.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儿童在道德判断上倾向于遵从权威,重视外部行为结果而非内在动机。
4. 道德情感的稳定性发展:随着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验,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渐从表面、不稳定发展至持久和稳定。
三、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1. 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应热爱、尊重并深入了解幼儿,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个孩子。
2. 创建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教师应关注幼儿群体的建设,促进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
4. 设计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接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5. 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应通过自身行为示范社会性要求,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6. 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社会性教育应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