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如题所述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不喜欢宝玉,因为我觉得他没有责任感,滥情滥交,懦弱无为。 可是转而一想,如果没有这些缺点,宝玉又好像不是宝玉,把他放在红楼梦里就很违和了。 姑且让我为我心中的宝玉洗白一波吧。 宝玉是个美字至上的人。他身边的人或者东西,无一不美无一不精致。他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所有美的人或者东西,都该围绕着他。 宝玉最著名的珍珠鱼眼论,也是出自于此。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少女大多是美的代表,而底层的中年妇女,则可能意味着更沉重的一面。 红楼梦前80回里,宝玉没有过沉重的经历,他欣赏不了这种沉重而悲剧的美。在他的世界里,花,春,少女才是美,而枯草,秋,岁月都意味着美的消逝。他抵抗这种消逝,却明白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只能消极地选择逃避。 陪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宝玉很讨厌枯荷叶枯枝,但是黛玉说留着好,宝玉就也说留着好。 其实他真的这么觉得吗?我觉得不是,只是黛玉说是,他也就觉得了,这里面讨好和迁就的意味不能再明显了。 宝玉挨了打,错过了杏花花期,便捶胸顿足地嗟叹不已。 就像他无法接受他身边少女们的出嫁。当然,在那个时代,少女们出嫁后的命运,可能真的不会太好。不过宝玉必然不是出自这样的想法。在他的世界里,少女出嫁后就不再美了,所以他不愿意。 可以说,宝玉其实骨子里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他经常地想到大观园里的一切终将消亡,但是又很快将这些想法抛到一旁。 他很聪慧,却宁愿困在脂粉之间,不愿意清醒。警幻说他“痴儿竟还未悟”,其实他不是没悟,只是不愿意悟。 宝玉参禅的时候,那首偈子,固然有赌气之嫌,可依然能看出宝玉内心的悲剧心理,所以宝钗一看到就说“这人竟悟了”。 宝玉许多处言行,都表现一种非常没有责任感的逃避,他不停地强调要死在大观园前面,还要死得干净异常。其实变相地说明,他预见了大观园注定的悲剧命运。 宝玉最被人诟病的一句话,是黛玉说贾府出的多进的少,宝玉说“反正少不了咱们两个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宝玉非常反常。他很少对黛玉说这么唐突露骨的话。而黛玉的反应也很反常,她没有因为宝玉的唐突哭闹,只是转身走了。 我觉得,黛玉感受到了宝玉对这个问题的强烈回避。宝玉不愿意谈这件事,所以用这种轻佻露骨的话来搪塞,而黛玉懂他的回避,却无法理解他的悲剧心理,所以只好不理他。 这里提一句,和宝玉不同,黛玉是有一颗非常热切的内心的。 宝玉有一颗非常敏感多情的内心。根据考究,红楼梦八十回后还有一个情榜,宝玉的评价是“情不情”。他不只是对有情的人有情,他对无情的东西也有情。 总之,宝玉是个“美”字至上的人。他骨子里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但是却没有力挽狂澜的壮志,而是怀着非常消极的逃避心理。 至于各种纨绔子弟才有的毛病,宝玉肯定也是有的。目中无人,骄纵过分诸如此类,上面很多答主已经批评过,我就不再展开了。 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我对他的了解也并不算清楚。比如金钏儿跳井后宝玉所作所为,以及晴雯逐出大观园后的不去追究。这里的懦弱与逃避,并不是我上文中所讲的逃避。 宝玉纵然有种种不好,但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个用露水浇灌绛珠仙草,对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少年,眉目清秀,温柔可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