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五章读书笔记和心得-当心逻辑后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第五章 当心逻辑后果

关键词:长期后果 坑理论 有序区 无序区 锻炼元认知能力 winner&loser 花时间训练

个人体会:

先说一下对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个人体会:字字珠玑。一位养育了7个孩子的母亲,现在有十多个孙女孙子,又在家庭教育事业上如此热心,又是一位教育家,理论基础还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一位美国人积累的经验相授,还是这么几十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不断更新的内容。。。实在想不出不看不学的理由。

孩子需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孩子应该怎么去做?大人直接教孩子这些有用吗?答:如果就是一次两次用嘴说,肯定是没用的。因为这些是孩子自己给自己做的决定,跟大人有什么关系?大人用嘴直接教孩子要做哪个决定,或者教孩子要这么做或者那么做,在孩子脑子里出来的也许只有三个字:叨叨叨。

我们试想一下,在未来我们的孩子二十多岁走上社会了,他需要面对很多问题,他需要做很多选择和决定。那时候我们一定不希望自己这么想:他还是个孩子,我得教他。那时候我们一定希望自己这么想:我知道他办事牢靠想得周全,他的选择和决定应该不会错。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如何才能在他走入社会时发展到这样的好状态呢?那只能是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若干年里对他的润物细无声。孩子每天都成长里不断的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那些决定和选择的出发点,必然不是因为害怕或者恐惧,或者讨好,或者自暴自弃,而应该是他认为他这么做是他希望的,也是能得到父母理解和支持的。那么在这每天的点滴生活中,我们能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浮出了水面:理解,支持。

孩子需要时刻在内心深处认可自己,认为自己好,认为自己有用,认为自己足够好足够有用,这些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至少在孩子童年时期这些信息都是大人给她强化的。因此大人每天客观的鼓励到底是有多么重要?

为什么惩罚孩子不好?因为长期了看,它是负面的。害怕,恐惧,报复,逃避,自我否定......

我们需要让孩子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把心思集中在这个行为上,理性认识这件事前后自己的认知,病区改变它,让自己进步,这就叫走向卓越。这也是一个健脑的过程:元认知能力的锻炼。我们要逐渐弱化的是任由情绪去支配自己。因为这就是从猴子进化成人的过程。

大人们和孩子有冲突时,如果大人想到的是自己志在必赢,那么结果就是:大人是winner,孩子是loser,就这么简单。再然后呢,孩子要么想再来一局掰回来,要么就承认了:ok,我是loser。那么你希望是什么结局呢?

因此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花时间考虑这么做的长期后果,20年后会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有没有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能力感,有没有让孩子学到有益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这两个词很难理解因为太广泛了,每个人都理解都会不一样,以后我能想到如何用文字解释了再补)

自然后果:自然发生,孩子会自然学习,大人只要表达同情和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去救助孩子,也不要叨叨叨,只需要闭嘴看戏。看完之后和孩子一起点评一下即可。

决不能让孩子下这样的结论:

我遇到困难,通过苦恼,哼唧,抱怨,就总是会有人来替我解决问题。

有些不宜采用自然后果的情况:

1. 危险的后果,例如过马路,摸电源插孔。

2. 需要花时间训练的事情。也就是孩子能力上尚未到达的事情。

3. 会影响到他人的权利时,例如扔石头,打人。

4. 当孩子认为后果不是什么问题时。例如不刷牙,不洗澡,不做作业,吃大量垃圾食品。

逻辑后果:逻辑上来说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

例如:上课捣乱的后果是,同学们受到了影响,老师也受到了影响,老师心情不好,对你不满意。所以需要去找老师弥补;

例如:摔碎了一个花瓶,后果就是妈妈损失了一个花瓶需要补给妈妈一个新的,同时把碎片收拾干净否则会割到。

逻辑后果的四个R:

相关(related)

尊重(respectful)

合理(reasonable)

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逻辑后果不是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而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因此,如果不能确保孩子的感觉好,那就不要用逻辑后果了。这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正面管教的工具多得很,不缺这个。而且这个工具也不是非常好的。

我们大人平日里对孩子说的和做的,其实广义来说就是对孩子反复做的练习。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反复练习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另外一种是有意识的。正面管教就是推崇在日常生活中里去做各种书中列出的刻意练习清单(正面管教的一部分工具)

大人需要刻意练习的是什么呢?

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持续而不变

对孩子尊重

做自己决定的事情

对孩子好的语言(参看《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家庭会议

日常惯例表

鼓励,不断鼓励

...

关于如何看待孩子,在这一章里也有很深的感悟:从活在未来这个视角来看,孩子,是一个成功的未来世界的人的童年时代。那么,这个人之所以未来会成功,那一定是因为从他童年时代开始,就得到了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而我们父母,就是那个给他好的成长环境的人。至于机会,也许一部分也是我们提供的,而另外一部分是我们间接提供的。这样的视角,是不是觉得孩子没我们想的那么弱了?因为他们会在不久的未来比我们强大,而这是必然。

对未来世界的我的孩子来说,在她的童年,我希望能把我最好的都给她,而我最想给她的,便是读很多的书,交很多的朋友,有很愉快的各种人生体验(旅行,做一件件的事。。。)

关于孩子的情感体验这个话题,我有自己的看法。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孩子的感官感受,情感感受。我们大人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成长体验。

1.家里的环境-----这是家长给的,干净,芳香,音乐,明亮,时尚,极简,流动无库存,新鲜,归属感,价值感,充满爱,温馨,其乐融融。。。。这些关键词,都可以是家长自己决定想做的。

2. 家长直接给孩子的-----这里直接写不好的吧,直接和第一点形成对比:罗嗦,要求多,指责批评,完全不理解情况就乱说,强迫,不欣赏孩子,轻蔑。试想这样的体验:“爸爸妈妈平时很忙,但是他们心里一直牵挂着我,一旦我有任何需要,他们总是会立即停下他们手中所有的忙碌,把整个世界和时间都给了我,直到我修复了自己。然后我觉得自己又成长了。我在爸爸妈妈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看到了精神,看到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 朋友老师给的--------家长能做的,便是倾听,安抚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尽量大人不说,让孩子自己思考,大人只需要引导。孩子想出的解决办法即使不是最好的甚至拙劣,那也是他当时的最好水平,是一条他自己需要突破的线。不要轻易抹去那条阶梯线)

4. 做一件事成功或者受到挫折-------家长能做的,便是倾听,鼓励,欣赏。

最后,配一张图:

蓝色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发生的无序状态,绿色是成长过程中的有序状态。我们的整个育儿过程,便是让孩子从1走到9.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并不是大人对孩子做了多大的改造,而是大人通过改造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大人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需要倾注的注意力和时间,便是绿色区域,不断的让绿色区域变大变大,乃至达到理想的8或者9的状态。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坑理论:

每个不良行为都是一个坑。当大人看到一个坑的第一反应是:”真讨厌有个坑,我得赶紧绕开,或者用点水泥或者其他的材料填一下”。这就像惩罚或者骄纵。而正面管教会说:啊呀有个坑,太好了,赶紧放一粒种子,然后浇水施肥除虫。多年之后就长成一棵树了。

多年以后,一个个的坑就会长出一棵棵的树,连成一片森林,森林就会有自己的生态系统,自我发展下去了。

这么想的话,如果孩子没有坑,大人还得自己给他挖.....

另外一个是元认知能力的锻炼,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过程。每一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健脑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不良行为,何来健脑的机会呢?所以孩子每天都有不良行为是常态,因为每天都需要健脑锻炼。

不要让孩子养成经常被你压制,自认为自己是loser的习惯。如果你经常都在强权下赢了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在这种无意识的长期训练下真的变成loser,因为他常年积累下来已经习惯了。

花时间去训练自己如果给孩子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吧。家长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人文环境)

最后,相信时间这位朋友,相信长期的力量,成长必然是指数增长的,(1+p)^n这个公式的魔咒,在人生中无处不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