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山的爱国华侨

如题所述

梁金山,188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市。1903年赴缅甸经商。经过努力,梁金山成为缅甸华侨中的巨富。加之他性格豪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称誉,遂成为缅甸有声望的华侨领袖。英国女王对梁金山的远见卓识也十分佩服,曾在白金汉宫召见他,称赞他“毅力感天,智慧通神,预见成真。”奖赏他左轮手枪一对,猎枪一支,大银刀一把。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梁金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领导旅缅华侨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为连接怒江东西岸的保山和龙陵,必须在怒江上修筑桥梁。当时估计需要30余万卢比,而政府只拿得出10万左右。为筹集修桥经费,梁金山把两个商号和一个公司降价出卖,聘请美国工程师设计大桥,而后赶修腊戌至南坎的公路,又将建桥器材用火车由仰光运到腊戌,用汽车将庞大的铁件、粗长的铜缆和重型机械运至南坎,再组织骡马硬拉强拽弄到怒江边的建桥工地。在梁金山全力支持下,一座全长123米,宽6米的铜缆吊桥——惠通桥建成了,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1942年,为阻止日军进犯,惠通桥被炸断。听到这个消息,梁金山老泪纵横,但他深明大义,说:“现在不得已炸断了,我相信,抗战胜利,惠通桥是要修复的。”1944年,随着滇西大反攻的胜利,惠通桥果然重新修复,再次担负起抗战运输大动脉的重任。
身为缅甸华侨总会会长的梁金山组织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敌后援敌后援会”和“中华民国缅甸救国联合会”,宣传抗日。在上海保卫战中,梁金山捐助蔡廷锴将军部白银4000两,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捐给保卫古北口宋哲元将军所带领的部队白银5000两,又捐卡车80辆、飞机一架给国家,并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当时国民政府分派给云南的救国公债,他一个人就购买了一半还多。1942年,日军大举南侵,缅甸告急。梁金山无偿动用自己公司的120辆卡车,并雇用了80辆其它公司的车辆,昼夜抢运积压在仰光的10万吨国际援华物资。为了支援抗战,挽救国家危亡,梁金山倾家散财,辛劳奔波。日军得知梁金山积极抗日,又是华侨领袖,把他列为捕获对象,妄图利用他的声望和资产征服缅甸,进攻云南。于是,梁金山舍弃在缅甸辛苦经营了几十年的全部家产,星夜兼程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家乡——保山蒲缥方家寨去世。 梁金的景色秀丽,传说颇多,古往今来吸引不少名人墨客来北登高、游览、避暑、吟诗作对,对山舒怀。清代文人甄苍、张巨璘、许奇嶲等人都曾登上梁金山赋诗作对。如张巨璘赞梁金山诗曰:
崚嶒第入紫云间,
秀夺峨嵋西蜀山,
十里翠横双瀑泻,
一峰寒带数川环,
仰观乍觉星河近,
登涉恒从蹬通攀,
愧我霸留五斗粟,
何时归去掩重关。 梁金山还有不少的历史陈迹,吸引着游人。
历史陈迹有:“鬼撩窟”,是一个山洞,据史料记载,是明、清时期黄莦养、张酒尾等农民起义军挖了个洞做山寨,山洞很长,可以穿过高山从长沙地方出口,洞内留有刀剑、铜钱等遗物。在“鬼撩窟”附近的黑斗山,山顶有一块平地,面积约六亩,相传是当年农民起义军的练兵地方—— 跑马场。跑马场的山下叫大槐坑 ,坑边有一岩洞,名叫燕子岩,是驻扎农民起义军的山寨之一,内还有石椅、石床等,传说以前该岩洞直通“鬼撩窟”,但由于长期来经风雨冲刷,水土流失、岩洞早已崩塌,现存岩洞只剩下二、三十米深了。
还有个陈迹是靠近梁金山南面的沙冈古洲村,在北宋时,曾是义宁县(后改信安县)的县城。我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宋改义宁县置。寻废。故治在今广东开平县东一百里”。又据记载:在南朝的时候,开平叫义宁县,属新会管辖。宋朝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义宁县废除并入新会,后不久开平又改为义宁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8年),义宁县废除又改为信安县。这个信安县的县城,是建沙冈古洲圩,直到南宋建炎初年(约公元1128年)废除。建国后,沙冈古洲村还有信安废城的遗址,在村西螺山下东西坑地方,都有坑水流经东坑边的田土,是信安县的东门,故土名为东门,西坑边的田土,是信安县的城基,故土名为城基。由于日子久了这个县城遗址已改为良田和村庄。一九五八年兴修水利及后来的平整土地,已将原城基的残迹也废了,前几年,在原城基处修筑的机耕站及田边还可以拾到旧城墙的古砖。 1.铜钟痕的传说
在梁金山“仙人洞” 东面的拖南岭上,有一条像战壕样的土墓,俗称“铜钟型”(痕)。
据历史资料记载,这条山痕始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四百九十多年历史了。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冲刷,这条山痕始终存在,因此,人们对这条山痕有许多传说。
相传宋朝宣和年间(约1119年),古波罗寺有两个大钟,铜铸的是雄钟、铁铸的是雌钟。雌雄两钟每逢风雨之夜就飞去寺外,天亮回寺复挂原处。寺里有个道行高深的和尚,察觉这两个钟的私自离寺的行为,甚为不满,伺机捉获惩诫。一个风雨之夜,两钟又私逃外出游耍,当它俩在梁金山拖南岭的山腰戏耍时,被道高和尚追踪而来,雄钟首先发觉,叫雌钟跟来滚着向东南方向逃跑,雄钟滚得快,雌钟滚得慢便呼叫道:“雄钟哥啊!等下雄钟啰!”,眼看快要被和尚追着,雌钟在慌乱中不择道路,滚下山脚,一直滚到龙塘湾,见是茫茫大江,前无去路,后有追兵,雌钟不甘受辱,便不顾一切滚下龙塘湾沉入江底。雄钟被道高和尚执回波罗寺,用符镇住,不能再飞出寺,从此,波罗寺只有一个钟了。从拖南岭至山脚的出现一条深沟,人们便认为是铜钟滚过的痕迹,便称作“铜钟型”(痕)了。
这是民间的传说,是无稽之谈,但历史记载,拖南岭同铜钟型(痕),是明朝中有个叫黄箫养的人,在拖南岭结党,对抗封建明王朝,挖土垒石筑了一条隧道型的战壕,以作城墙,抗御明军。黄箫养死后,到了明末,约1638年,又有一个叫张酒尾的人,在拖南岭结党扎营,又重整了黄箫养的战壕。此后,明末军宫陶鲁和李材伐西时,常驻营拖南岭,又重修了这道战壕比较高,但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冲刷,现在只露出一条象铜钟滚过形成高基痕。
2.炼丹炉的传说
关于“炼丹炉”,传说纷纭,一说为梁金道人曾在此炼丹;另一说为本文
所云。
在梁金山浏览区,有一块巨石矗立在山腰间,俨然象一个大钢炉,吸引着不少游客。这块巨石,人们叫它“炼丹炉”,传说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遗下的,它不仅炼石补天,而且后来还炼丹救人。
关于炼丹炉,尚有一段神奇的传说。那是女娲补天后的事。传说很久以前,梁金山东面的山脚下,有一个村庄,男耕女织,人们过着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忽然有一年,人们得了一种流利瘟病,上吐下泻,多方医治都无效,很多人都病死了,眼看全村就要遭殃。突然,有人想起女娲补天用过的“炼丹炉”仍留在东海口,说只要找到它,拿梁金山的七彩石放入炉内,炼出仙丹,人们便可以得救。说着,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魁梧、威武英俊的少年,自告奋勇去寻找炼丹炉。这个少年名叫二龙。大家一听二龙要去找炼丹炉,感动不已,即为他筹备干粮,整理行装。第二天,二龙背着行李、猎枪和一把利剑,一直朝东方前进。当他走到怪石穿天、悬崖峭壁的山谷时,看见一条巨蛇横卧在山谷,头象小山,腰粗得四人都围不过,张开大口,舔着火炬一样的舌头。它一见到二龙,便飞快扑来。二龙提起猎枪,连放数发,但巨蛇仍向他迫近。二龙又抽出利剑,与巨蛇展开搏斗,智勇双全的二龙终于向巨蛇的要害部位刺去,巨蛇当场毙命。二龙走出山谷,继续向东方行进。走了不远,到了一个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树林前。“吼”的一声巨响,一只张牙舞爪的狮子跳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二龙拿起利剑向狮子劈杀过去,只见人蹦狮跳、狮跃人蹲,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打得地动山摇。经过十多个回合的奋搏,狮子终于被二龙一剑砍去,象小山般倒下。二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东方的海岛上找到了“炼丹炉”。
“炼丹炉”找回来了,人们奔走相告,个个笑逐颜开。大家同心协力,架起炼丹炉,放入七彩石,炼了六天六夜,炼山了仙丹。人们吃了仙丹,全村的病人一下子全好了。
至今,炼丹炉还放在梁金山腰上,梁金山东面不远处有蛇山和狮子山,成为人们游览的好地方。 梁金山除了上述史迹外,还有不少千姿万态的形象美景:仙人撤网,美女的晒红裙等。
得天独厚,奇峰尽秀的梁金山,开放改革以后,已规划为开平的重点旅游区,在县(市)、镇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面规划区内的景点,拨出专款对各景点进行维修和增添必要的设施,建设了不少的亭台楼阁,修筑了环山水泥公路和通向各景点的道路,沿路寻胜,所见所闻真如一位诗人所咏:“千点万点野花落,一声两声山鸟啼”也是一乐趣。 公园内还建儿童乐园、游泳池、卡拉OK厅、餐厅。景点的美,服务业的周到,给梁金山旅游区增色,把桥乡开平装扮得更加娇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