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一)生产习俗
1、狩猎习俗
蒙古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既有狩猎习俗。其中主要有选择狩猎日期,狩猎前据悉祭祀仪式,分配猎物及保护幼畜习俗等。狩猎日期根据狩猎对象和狩猎形式而定。猎狼不分季节,但主要是冬季围猎和春季獯狼洞、掏狼崽。猎狐狸一般是秋、冬两季,这主要是从利用狐狸皮的角度考虑,选择其季节的。猎黄羊、兔子及其他动物则在冬季进行。
另外,蒙古族狩猎中,除了猎狼,历来不杀怀胎之母畜和幼畜,以利其在生产。因此,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围猎,都是在秋、冬两季进行。
2、游牧习俗
蒙古民族在四季游牧、走敖特尔的过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独特风俗。一般在选定四季营地后要先做记号。选择依山且开阔的地方,特别忌讳在叉道、牲蓄走出的小径或旧包址上撘盖蒙古包。搬迁走场是要选择吉祥的日子。牧民们认为,每月初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为对人畜都有利的吉日,宜搬迁。并在搬迁时特别注重方向。在拆盖蒙古包时注意顺时针方向,依次拆盖、搬迁。搬迁时要移动火撑子的三块石头,如搬迁至他乡,则带走火撑子的一块石头。这种习俗与蒙古民族认为火撑子的三块石头是一个家族香火开端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居住习俗
蒙古包的内部结构,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蒙古包正中央为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出于崇尚火的特殊心理,蒙古族对于燃烧着的火撑有种种的禁忌。如:不准往火里仍不干净的东西,甚至烟头,不准敲打火撑子,不能用剪子碰桶火撑子,不能把锅斜放在火撑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东西等等。这些种种禁忌,都出自于蒙古族崇拜火的特殊心理,认为激怒了火神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恶运和不详。
蒙古包内其他物品的摆设都是与蒙古族尚右尚西的习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像,佛龙,祖先的地方。依次往西南主要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置床桌,东面置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东南侧置放饮具,奶具等。
依照尚右西的习俗,主人和客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座卧的位置,自西向东为长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客人,主人等。
(三)服饰习俗
蒙古族的服饰也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从简单的遮体,防寒,装饰发展到适合于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衣冠服装。并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使其功利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形成了即使用又美观的独特风格。
蒙古包服饰主要包括:蒙古袍,腰带,帽子,缠头,马鞍,坎肩,裤子等。妇女饰品主要有头饰,耳饰,手饰,苛包等。男子则喜好佩戴蒙古刀,火链,褡裢,烟荷包等饰物。
(四)饮食习俗
1、肉食:蒙古族食肉的习俗是由经济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在早期从事狩猎业时主要以猎获物为食,从事畜牧业之后既吃家畜的肉,也吃猎获物。食用的猎物主要是黄羊、顽羊、盘羊、鹿、兔、野猪、旱獭、熊、野雉、沙半鸡、沙鸡、野鸭、罕达犴(驼鹿)等。食用的家畜主要有牛、羊、山羊、但也少量食用马肉、驼肉。
马肉是热性食物,使用后可增强防寒能力,暴风雪天放牧时用煮马肉的汤洗手、洗脸、能防止冻伤,但蒙古人不多吃马肉的习俗主要是与其传统的喜马、爱马的观念有关。
蒙古民族在食肉的过程中,从宰杀牲畜、加工肉食、制作食用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如:屠宰牲畜时忌讳用“杀”字,而以“喝汤”、“食用肉”、“储藏食品”等语言代替。屠杀牲畜也有传统的、规范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宰杀小畜运用开膛的方式,宰杀大畜策运用刺颈椎的方式。屠宰牲畜也有许多禁忌。禁止屠宰西油彩声带牲畜(献给神灵的牲畜)、孕畜、使用多年的老牛、竞赛中享有盛名的骏马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牵来,在口、鼻、天门上涂抹黄油,并剪掉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咏念咒语等。
2、奶食:蒙古族在饲养牲畜、用其肉外,还充分利用乳汁,制作各种奶食品和饮料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即白食,意为纯洁,崇高的食品。奶制品可分为奶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其种类很多,制作方法和名称因地区而有所不同。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从根本上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使奶汁凝固呈酸乳状法;另一种是,将奶汁搅拌发哮法;还有一种是,用慢火煮法等。
(五)交通习俗
马是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人无论是放牧还是狩猎、无论是传递函件还是传递军令,无论是迁徙牧还是千里征战,都离不开骏马,马已成为蒙古人可以依赖和引以骄傲的特殊“伴侣”。
牛车,即勒勒车是蒙古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蒙古族使用牛车的历史悠久。传统牛车的车身,轴,轮都是用桦木或癙木制成的。车轮较大,其高度基本上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身一般在四米以上。牛车的特点是车体轻,耐碰撞,适应于在草原,沙丘,雪地中行走。牛车大致有两种,即带篷车和篷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0
火 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 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病 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产 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忌 摸 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忌 打 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第2个回答  2016-09-30
内蒙古(蒙古文西里尔写法:Өвөр Монгол),简称蒙,全称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接邻8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400㎞,南北跨度1700㎞,土地国境线长4200㎞。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内蒙古经济发展向好,2012年自治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1] ,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22(高)。边境口岸众多,有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2] 与京津冀、东北、西北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密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
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第3个回答  2016-10-02
1、迎宾 :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2、待客 :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3、华丽的民族服装 :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4、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5、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6、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