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韩建交仅有16年?

92年才建交,是因为以前一直都不承认韩国吗?为什么?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呢?难道这也同苏联解体有关么?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同年5月,中韩两国正式谈判建交。据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张庭延回忆,根据两国外长达成的协议,双方代表为副部级,副代表为大使级,其中,中方代表由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担任,韩方代表是外务部次官卢昌熹。

两国的副代表都是老大使——中方由张瑞杰担任,他自新中国创建初期起,就参与主管朝鲜半岛事务,精通朝鲜语,熟悉半岛情况。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出任中国驻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大使,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对这个地区的了解仍功底深厚;而韩方的副代表是权丙铉,他曾历任外务部亚洲局课长、局长,主管中国事务,后来出任韩国驻缅甸大使,但仍然没有离开亚洲。两位大使各带六七名助手,参加谈判工作。

两国商定,考虑各方面因素,谈判秘密进行。5月的第一次谈判和6月的第二次谈判均在北京钓鱼台宾馆14楼,客人也住在那里。14楼在钓鱼台的一个角落里,比较安静,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权丙铉一行更是采取“分开走”的办法避开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的经东京,有的走香港,也有的经上海——以此避开人们的视线。在谈判空余时间,韩国人也不外出,最多也只是到楼前活动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7
先来了解一下韩国的历史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北方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南方则有美国驻军。美苏双方首先是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决定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除朝鲜半岛,由朝鲜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由于金日成作为抗日英雄而获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该决议被美国否决。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了总统大选,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但是苏联却拒绝了联合国临时委员会进入苏控区。苏方指责美国违反了波茨坦会议上的共识,当时的计划是由苏联、美国、中国、英国四国共同托管朝鲜五年后实现朝鲜的完全独立。美方在南朝鲜单方面举行大选,使得苏联也在北朝鲜建立了共产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导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撤除朝鲜后,朝鲜半岛就实际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南朝鲜就是现在的韩国,北朝鲜就是现在的朝鲜国。
那个时候的中国和苏联是统一战线的,朝鲜是红色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这边的。而韩国是和美国一条线上的,是和我们对立的。中国和苏联是一直支持朝鲜的统一事业的。既然我们支持着朝鲜的统一,就不能和韩国建交,如果建交就等于承认了韩国的主权。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苏联宣布解体。这样,中国就成了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单力薄。中国领导人分析当时国际形势,韩国和美国关系密切,而韩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战略的角度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和韩国建交都很重要。
苏联解体后,中国也不必再在乎苏联的态度。在和朝鲜主席金日成(时年80岁)进一步的磋商后,稳住了朝鲜,便将中韩建交正式提到了桌面。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
第2个回答  2008-08-27
中国成立才几年.韩国其实不过是朝鲜的一部分罢了,那时候抗美援朝,结果,到头来朝鲜掉转枪口打我们中国,关系紧张也在所难免.
还有文化大革命,我们中国不要恢复生产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