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饭时要喝酒?

如题所述

说到酒,我还真忍不住要说几句。大家都知道酒多伤身,可到了一定场合还是没法不喝的。特别是营销人,在此说说山东酒文化,以供营销人参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酒文化堪称中华文化之缩影,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到“煮酒论英雄”再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几乎可以说,酒,是华夏文明的标签,是历史的介质。
据统计,中国人一年要喝掉若干个西湖……
营销人与酒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客户交流常常离不开酒,团队聚会离不开酒,社会公关更离不开酒,诸多“应酬”离不开酒……应该说,在营销人的工作与生活中,酒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交流感情与沟通工作的日常媒介。但是,在笔者的亲身经历与观察中发现,能把酒喝出文化来的营销人还真的不多见!
饮酒本身就是文化。而作为营销人,本身就肩负着传播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和团队文化的使命。当两个文化碰撞到一起时,就必然形成了营销人自己的酒文化。而这种酒文化反过来又成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和营销人文化的注脚。那么,营销人究竟该如何塑造自己的酒文化,又该塑造什么样的酒文化呢?
首先,营销人必须熟悉酒的商务礼仪。
走过全国各地,唯数山东酒文化最浓厚最严格。山东人豪爽耿直,同样体现在喝酒上。但逢有贵客,必热情款待。所谓“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很多时候真的是让人盛情难却。而且,敬酒时必有“说法”——祝酒词。再就是严格。首先体现在座次。山东人的酒席座次和国际标准是完全接轨的。主陪右手是主宾,左手是二宾。副陪在主陪的对面,副陪两侧是三宾和四宾。中间位置则是随意落坐的。其次,是敬酒的顺序。先是由主陪敬大家三杯,期间主副陪都要不断地为两侧的宾客“添菜”,这便是所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然后是副陪敬大家三杯(或少);接下来是主副陪单独依次敬宾客酒。只有主副陪都单独敬酒结束了,宾客方可以回敬。第三是“启菜”的顺序。每当一道菜上来时,服务员必须将这道菜转至主宾的位置,(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在主宾动了第一筷后,其他人方可动筷吃这道菜——特别是主菜(一般是鱼,鱼头一定是指向主宾的)。
其次,酒席间谈论什么,交流什么,才是营销人酒文化的真正内涵。营销人酒席之间的交流应该围绕着时下的社会热点、企业文化以及营销案例等话题展开。如果是你是请客的主人,那么就自然担当了调控气氛的任务。既不能冷场,也不能让大家各说各话,总要找出几个能够让大家都有话说的主题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主人发言,一定不要太长,把其他人完全当作了听众,要留给大家插话的空间,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并不重要的客人(比如可能是客人的司机——在政务以及非常正式的商务酒席上司机一般是不能上桌的),也不能冷落。反言之,如果你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主客,也不要一言不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你可以用一句与众不同的祝酒词来表达自己的个性:“祝大家‘大事顺心,小事如意’(如果是万事如意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一句见缝插针的话,就会很“出彩”!可能就这一句话,让大家就都记住了你。
第三、喝酒必须掌控阶段,把握尺度。就调节气氛,作为沟通的桥梁而言,酒确实有无法替代的功效,因而可以说是沟通的“生产力”。借助酒,团队的沟通、客户的沟通会起到很多独特的作用。平时不敢于表达的可能借助一点酒力就敢说了,平时的矛盾也可以在觥筹交错之间化解了……酒可以融洽关系,可以加深了解,可以提升士气。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诚如恩格斯所说:“电可以酿成雷击,也可以驯化为生产力”。酒亦然。酒也可以“酿成雷击”!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把它驯化为“生产力”。一旦过度,必然危害健康,影响工作,造成各种安全隐患……而且极容易失去理性与原则,随意承诺,造成业务和工作误会!

所以,作为与酒结缘的营销人,要理性,要掌握饮酒的规律:酒可以驯化为生产力,也可以酿成雷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避免和杜绝酿成雷击,把它驯化为生产力!这,也是营销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营销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人和人不一样,不是每个人吃饭都喝酒的,喝酒也是有原因的,高兴,或者不高兴,或者就想喝,不吃饭的时候也能喝
第2个回答  2020-01-29
谁说的?我每天吃饭从不喝酒。喝酒只是为了气氛更热闹,姑奶奶我不想喝酒的话就是不喝!
第3个回答  2019-08-15
心情不好或失恋时喝酒只会“借酒浇愁愁更愁”。你要知道:“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们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有可能有人却没有脚。”
第4个回答  2013-10-16
在中国,酒承载的东西很多,古时情同义深的朋友常常一起饮酒谈天。现如今,饮酒代表着礼仪,情谊等。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啥的。在这样的传统和氛围之下。不能喝酒的我们常常会非常难堪,尤其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比较落后的地方更加厉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