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从小懂得自我保护的意识?

如题所述

一、给学生一份不可或缺的自立信心和勇气,为自护奠基。没有自立,就难有自护。婴儿啼哭,是一种被动的自护行为,但是因为成长的限制,他无法自立,因而只能用哭声捍卫自己的利益,自护本领就仅此而已。伴随着成长,要学会更多的自护本领,他首先就要练习脱离大人竖起的倚护拐杖,在人生的风浪里勇敢地自行站立。如果总要倚杖斗胆,那么他将永远无法长成丰满地自护羽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还要从自立意识的培养做起。其实,每个孩子随着成长都希望能自由地探索未知的奥秘。然而,经历过风雨的大人们此时却充满了忧虑。暑假、寒假就是一个让人操心的话题,因为没有了具体的安全管理框架,孩子的安全首先成了问题,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与社会主动隔离。再说每次出游,家长们围着旅游车千叮咛,万嘱咐,拉着老师的手拜托了再拜托,千言万语都紧紧围绕着安全自护问题。安全的确是个问题,有时我们往往还未来得及引领孩子学习,问题就已经摆到眼底。于是乎只有把孩子揽在怀里才是天经地义,却忘记给孩子一份自立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当孩子的成长速度与教育速度难成正比的时候,当我们的保护伞难以企及学生前进脚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时时刻刻告诉他们:“你就是你,自己的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要靠你自己判断推理。你是自己大脑的主人,要锻炼出自己的胆识和魄力。”二、给学生一份自理的能力和习惯,为自护提气。只有自立的意识,缺乏自理的能力与习惯,可能只会把自护推向自我的极端。试想,一个连吃煮鸡蛋都不懂得剥皮儿的大学生,即使懂得要自立,但在丧失自理能力的情况下,自护难免也会成为枉然。因此,要让自理和自立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从而使自护能如影随形,成为一种恰当的心理定律。有一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知小孩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特别小心,但不给自己的实践的机会,当他终于站在马路前准备迈步时,一定还会有些迟疑。所以就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吧。踟蹰中把无知变成头头是道,蹒跚里把无序变成井井有条。虽然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有一些懵懂迷途,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应该就是自护道路上的奠基石。学会使用煤气,了解它的威力,才会更加小心翼翼;学会电门儿插头的剥离,才会更好地记住如何与电保持距离。多给孩子一些尝试、摸索的机会吧,每一次尝试,都会是一次与自护的交流、感应。只有自理中培养起的种种自护习惯,才会使不安全隐患难来侵袭。三、给学生一份自护本领和心机,为自护鸣笛。1. 开展事实教育。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由老师、学生齐动手,搜集各类有关自护实例,开展“自护实情教育专栏”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在触目惊心的心灵体验中,明确感受自护意识、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给自己敲响“珍爱生命”的警钟,又可以在自护成功的案例中获得必要的信心和勇气,自觉学习一些科学的自护方法。2. 积累自护方法。当学生对自护的意义颇有认同心后,我们可以继续开展“自护方法大征集”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自护情境,激励同学们献计献策,再优中选优。我们要努力把习惯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转变成为乐而为之的自觉行动,使学生在行动中成为“助人者”、“教育者”,始终站在主动者的位置上,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自己,获得自护的本领,并品味成长的愉悦。3. 开展模拟训练。就是避免纸上谈兵,功亏一篑。方法默熟于心,不意味实战必然胜利。要让学生亲历一些险情场面,在“真正的”险情自救中产生更强烈的心理体验,让自护方法与心理防线同步承受锤炼。有条件的话,还要尽可能开展一些实际的操作训练,比如:煤气炉的安全使用及灭火训练;插头拔插的安全使用及触电救人的安全救助;火灾现场的自我救助等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氛围里探究、学习、试行、反思、总结,使方法能为我所用,使心理从容镇定。4. 进行反复练习。一为熟练,二为戒骄。艺高人胆大。当自立意识和自护能力逐渐形成时,难免会使人飘飘然。“没问题,我能行!”可以是信心的展示,也可以是骄傲妄为的代名词。不然,怎么一到夏天,“坑河游泳”总会屡禁不止,溺水人数上升也没有挡住孩子的兴致和大胆?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护本领的反复锤炼,就是要让方法成为习惯,让自我保护意识变得自然,让浮躁的“大无畏”心理归于平淡。自护教育可谓人生一大课题,从小处的防火、防电,到大处的知法、懂法,看起来只是一种自我安全意识、能力的培养,实则它还包含了很多素质教育的机理,可以说是法制教育中最广泛的教育区域,是法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懂得自护,才会更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自护,才会更懂得法制的意义。让我们做好自护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