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结局应如何理解?

翠翠没有得到她的爱情,祖父没有完成心愿而走,大佬又亡,二老又走了,应该是悲剧。可是从作者描述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环境,目的在于烘托人物心灵得纯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应享受天伦之乐才对,可结局并不如此,这样的结局要说明什么呢?

《边城》中这句富含深意的结束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如果按照固有的思维来解读,这是一个模糊性结尾,其中蕴含着两种可能性,而可能性的取向则完全交由读者。但如果从细微处分析,或许会发现另一种可能性。

“明天”一词在文中是以双引号的形式进行处理的,这个“明天”可能是否定式的“明天”。从符号修辞学的角度来看,不乏存在这种可能。这一结尾可能就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后一句仅是对前一句的重复,以表现沈从文对傩送“离去”之“难归”的叹息!从上述分析来看,《边城》中傩送归来并与翠翠相聚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这并不是说笔者在刻意地渲染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


扩展资料

《边城》全文原分11次发表于1934年1月1日-21日,3月12日-4月23日《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1-4期,第10-16期。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最先出版。其新题记曾这样写到:“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

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据此,推断其创作时间大致是在1933年的秋季到1934年的春季,且中间因回湘探望母亲,中断了一段时间的写作。

这也难怪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边城》后面一部分的情感色彩略显悲凉。不容否认的是母亲的突然离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心境,作者难以继续前期的温情,使这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笼罩上一丝忧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边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

  翠翠的形象便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据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证,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巨星,其传世杰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雄踞一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29
傩送走了,天宝死了,翠翠一个人在船头等候傩送回来,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都不回来了。结局让人联想。个人感觉是悲剧
第3个回答  2021-01-0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