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八上《论语九则》,《桃花源记》的习题带答案,帮忙找找,谢谢!!!

答的好的追加分
越多越好。。。。。谢谢了

第1个回答  2013-10-23
八上《论语九则》
习题带答案
1、本文谈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两者有什么关系?

答:(1)行孝,立德;(2)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立德的首要条件是要行孝。

2、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

答:(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东西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

3、综合后五则来看,说说“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应该做哪些才能称为真正的君子。

答:第一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第二问:(1)稳重坚定,不夸夸其谈;(2)重义轻利,明辨是非;(3)心胸坦荡,堂堂正正;(4)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

答:(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不要让父母因身体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

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

7、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答:(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游学也好,游历也好,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心中才能安稳,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祝福支持。(3)问题的关键在于子女是否心中有孝,有所牵挂。

8、“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答:(1)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2)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9、为什么君子会“坦荡荡”,而小人会“长戚戚”呢?

答:(1)君子以义为前提处事,内省无疚,心底坦荡无私,自然神清气爽。堂堂正正,高高兴兴,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2)小人则与此相反,小人贪图私利,欲望无止,永不知足,所以小人总是眉头紧锁,愁云满面。

10、你怎样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答:巧言令色的人只会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是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种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

11、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区别?

答:(1)相同点:都是指正义的行为举动。(2)不同点:古代的“义”的范围很广泛,凡是符合道义、正义的行为言论都属于“义”的范畴,而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
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一、注音。

  1.垂髫 (  )   2.豁然 (  )  3.俨然(  )   4.诣 (  )  5.骥(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 (  )   2.悉如外人 (  )

  3.欣然规往 (  )   4.诣太守 (  )

  5.缘溪行 (  )   6.无问津者 (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 古义:   今义:   2.无论 古义:   今义:  

  3.交通 古义:   今义:   4.绝境 古义:   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 ”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 ?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 的厌恶和对 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 ”,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tiáo huò yǎn qiān mò yì jì

  二、1.沿、顺着 2.全 3.计划 4.拜见 5.沿 6.渡口

  三、1.妻子和儿女 丈夫的配偶。 2,不用说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3.交错、相通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略

  五、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 频繁的战乱

  3.黑暗社会 没有战乱、压迫和剥削, 和平劳动,自给自足,和平恬静。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①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作客。②辞去的经过。

  6、乌托邦 没有的地方

  7、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8、 C

  六、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追问

我只要习题和答案,就是有问有答的就OK。《论语》还有没有别的题?

追答

@1在第一则中,孔子认为子女怎样做才能称为孝? @2孔子认为只进奉养职责是不是真正的孝?那怎样才是真正的孝? @3今天,我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孔子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为什么对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慈的? @6孔子对弟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有什么用意? @7为什么说“德不孤,必有邻”? @8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9孔子主张的个人处事之道是什么? @10你是怎样看待儒家待人接物的这一处事原则的? @11孔子在本文中重点谈了孝道和修身两方面问题,其中哪一句让你在修身方面有所感悟? @12读过全文之后,你是如何看待孝道这个问题的?

1.只让父母为自己的疾病担忧。2.对父母尊敬,不顶撞。3.不让父母担心。4.一方面高兴为父母高龄,一方面担忧为父母高龄5.不正经。6.人不能巧言令色。7.因为别人认为你好8.坦荡荡、长戚戚9恕。10.仁11.德不孤,必有邻12.只让父母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对父母尊敬,不顶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