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

有哪些关于此类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他为什么能成就伟大的科学家——读《爱因斯坦》有感

近日认真地读了《爱因斯坦》一书,准确地说是重新读了一遍。我一直想知道,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对于他的事迹,其实以前也略知一二,不过没有仔细研究而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专心一致和顽强的耐心,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些给我带来了我的概念。关于特别强思维能力,我是没有的,就是有,也只是中等的程度。有许多人思维能力,比我强许多,但未做出任何惊人的事业。”前面的一句话无疑是他对自己非常深刻的总结,后面的一句我们就权当是他的谦虚的说法吧。当然,正如我在下面的分析一样,思维能力在他的成功要素中并非居于最重要的位置。

一 热爱科学,淡泊名利

毫无疑问,在爱因斯坦所有的的成功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科学,淡泊名利。人的一生,总会有个追求,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出名,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享受。正是由于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决定了一个人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

所有有成功的人士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科学家,只有对科学充满无限的热爱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潜心研究,最终有所成就。而且这种热爱本身不是来自于对成就的渴望,而是简单地来自于探求未知真理的好奇。就像一个人的业余爱好一样,他不一定想在这个领域取得世界冠军的成绩,但却是真心地喜欢这项活动。在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中,他认为,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一种幸运,因为它可避开世人的荒唐和愚蠢所带来的痛苦。外部世界的未解之迷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爱因斯坦说过:“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不依赖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在是我们的知觉和我们的理解所能及的。研究这个世界,就像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们不久就注意到了,许多我所钦佩和尊敬的人,完全献身于这项事业,从而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信心。”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对科学,对探究未知真理的热爱是一种本性。当世人对爱因斯坦科学贡献给予巨大的荣誉时,他却觉得不安。他说:“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驱使我去做的。它居然会得到那么多的尊重和爱好,那是我深为不安的。” 他虔诚地相信,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

人的追求只能有一个。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真理,是科学上的发现,那他就不可能同时又去追求名利。所以,真正热爱科学科学家们他们都是淡泊名利的。当爱因斯坦在1906年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专家时,他的工资涨至4500法郎。当会计告诉他工资已提级时,他不禁说出这样一句很少听到的问话:这么多的钱叫我怎么办呢?1933年,爱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顿的邀请,打算去离开德国去那里工作。他对普林斯顿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接受他的助手迈耶尔给他正式职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000美元。并表示如果在普林斯顿维持一年生活不需要3000美元,还可以再低一些。第一个要求得到了满足。第二个要求却遇到了麻烦,普林斯顿担心答应给他这么低的年薪,让不知情的人知道还以为他们在虐待爱因斯坦呢。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恳求爱因斯坦提高年薪,最后几经讨价还价,总算说服爱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毕生最大的愿望。可是,在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在路经上海时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只是哈哈一笑,并未显得过分激动。因为在他看来,获奖不过是一种名而已,而这不是很重要的。

也许在常人看来,科学探索是枯燥而烦味的。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是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啊。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快乐来自于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当一个人的需要是追求探索真理时,不仅科学上的成就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快乐,就是埋头探索的过程也一样是充满欢喜的。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如果要一个正常的人去吃泥土,他肯定会觉得无法下咽。可是,体内缺乏某种元素的人可能会出现异食癖,他们却有可能津津有味地吃正常人无法下咽的泥土,因为其中含有他们所需要的元素,吃后他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当一个人的真正需要是探求真理时,他不会丧失人生的乐趣,相反能体会到常人无法体会到乐趣。

二 爱好沉思,善做思想实验

爱好沉思是理论家的共同特征。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深深地得益于他那爱好沉思的性格。喜爱沉思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天性。他喜欢一个人很长时间地静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正是这种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往往可以导致重大发现。上中学时,他对探索自然奥秘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时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些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

爱因斯坦爱好沉思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做思想实验上。在他16岁时,他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跟着光波跑,结果会怎样呢?他还思考过另外一个问题:设想一个人在自由下降的升降机里,那会发生什么呢?前一个思想实验最终导致了狭义相对论,而后一个思想实验最终导致了广义相对论。

进行一个思想实验,有它的目的和条件,有思想实验所必备的设备和测量工具(指概念上的),有严格的测定方法和操作手续,有实验的有效标志和实验结果,还有必不可少的从事实验的观察者。

做思想实验是爱因斯坦的拿手本领,他的学生英费尔德说是爱因斯坦的癖好。尽管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并非个个成功,但却是他获取科学探索胜利的重要阶梯。

三 思维的执著性

许多人也喜欢思考,可他们为什么却没有重大的发现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在土地里埋藏着许多宝藏,每个人都会习惯在地里的浅层挖几下,这样,表层的宝藏就很快被挖光了。以后的人如果还是轻松地在表层挖几下再也不能发现宝藏了。而只有很少的人才会认准一个点,连续几年,几十年地向下挖,由于他挖的是别人未曾到过的地方,而且越深的地方宝藏越多,所以,这个能够选准一个点执著地向下挖的人最终获得了最多的宝藏。

以上说的即是思维的执著性,指的是能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持久深入的思考。爱好思考的人比较多,可以又有几人能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十年几十年长久思考呢?爱因斯坦小时候喜爱一个人默默地做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决不罢休。

追光,这个问题他一直想弄清楚 ,为此沉思了10年。如果他虽然提出了追光的问题,可是想了一下,或者更长一点,一年之后就去想其它的事情去了,可以肯定他不可能提出狭义相对论来。

思维的执著性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重要的一个收获之一。也许因为它是我比较欠缺的吧!事实上,它是所有有所成就的科学家的共性。

四 不迷信权威,具有批判意识

不迷信权威,具有批判意识是科学家必需具备的品质之一。科学应该相信的是事实,而不是权威的论断或者已有的理论。因为,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具有局限性的,是不可能完全全面和正确的。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往认为正确的东西可能就会被新的认识取代。

相对论是物理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完全变革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人们对物质,时空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只有不迷信权威,不为经典的物理学知识所束缚,相信实践,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才能做出如此成就。爱因斯坦在思想方法上没有任何保守性,他很少顾及权威和因袭的教条。 他曾经说过:“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使我自己竟成为一个权威。”正因为他的亲身体验,他长告诫青年人要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他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也持有严格的自我批判态度。他曾说过,如果逐渐增长着的知识,否认是自己还是别人达到的,否定了他自己的科学论断,他一点也不会感到难堪。他能毫不惋惜的抛弃自己的错误结论。他有一种积极寻找错误,不为错误辩解,坚决改正错误的态度,正是一种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

五 好奇心

只有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才会热爱科学,把探索未知世界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霍夫曼在研究幼年爱因斯坦成长的道路时说:“关键是自学,这同他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的惊奇感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决定性的意义。”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实际上这些作用是好奇心对科学研究仅有的。他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强调好奇心的影响,他他赞赏科学上的怀疑精神和重视发现问题是一致的。

那么好奇心的火花怎样才能不断地放射光芒呢?爱因斯坦回顾自己一生的道路,提出了两条,一是鼓励,鼓励是必需的条件之一,二是自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会逐渐丧失好奇心,只有那些能够长久保持好奇心的人才能长久地保持创造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爱因斯坦则是那些能够长久保持好奇心的人之一。直到高龄他“还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窥视着这个世界,使自己从理解其相互联系中求得乐趣,而没有别的要求。”他说过:“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六 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天才往往具有异于常人的个性,他们特立独行,不为世俗的喜好所束缚,不为外界的影响所制约,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并且他习惯于自学,自己选择他认为重要的东西去学习。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地以离经叛道来描绘自己。1936年他在给格罗斯曼夫人的信中称自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在他逝世前一个月还说自己是“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上中学时,当他的中学同学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死死啃着教条的知识和为初等数学而绞尽脑汁时,他却早已在高等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并已奠定了充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了。

上大学时,他选修了数学,物理以及哲学,历史,经济和文学方面的一些专门课程,但却很少去听物理和数学的主要讲课。他不追求做一句所谓的优秀学生,而是抱着负疚的心情满足于做一个中等的成绩的学生。他刷掉了许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情在家中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大学时,爱因斯坦常常逃课,他的老师闵可夫斯基曾经骂他是“懒胚”。其实他不是懒,而是不想去学他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罢了。

七 深刻的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简而言之,洞察力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时,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国外的科学家评价一个人,最喜欢说的是某某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爱因斯坦曾表示,在物理领域,他很快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八 相信直觉

在构建相对论的理论时,直觉起了特殊的作用。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科学探索,对直觉的作用有一整套理论的见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识论观点之中。他认为,逻辑方法并非万能的,有逻辑方法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或许正是直觉会发生有效作用。按他说法,直觉和逻辑在认识中同样具有引导作用,但其作用的表现是不同的,逻辑的引导作用表现为推理,直觉的引导作用表现为领悟和了解。当缺乏实验证据和逻辑理由时,在他看来,直觉就可以成为理由。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同 别人争辩不休时,他会说:“我信任直觉”。

九 崇尚宁静,偏好孤独的性格

崇尚宁静,偏好孤独是爱因斯坦的个性。爱因斯坦小时习惯于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他曾说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 “就我个人来说,我总是倾向于孤独,这种性格通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突出。”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期间,他像一个流浪汉。他心怀不满,也不为人喜欢,同老师的关系搞不好。

关于孤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这是一种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著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崇尚宁静,偏好孤独是科学家共有的性格之一。爱因斯坦认为,建造科学殿堂的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早在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就想摆脱纯属个人日常生活的兴趣。他还说“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

十 人文与哲学修养

科学是离不开哲学的指导的,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爱因斯坦就自认为: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还不如说我是哲学家。他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经济观、教育观、道德观、宗教观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精辟见解,留下了许多启迪人们的思想财富。

十一 益友的帮助

爱因斯坦是幸运的。因为,虽然他习惯于孤独,但在他的一生中,却经常受益于好朋友。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上学时,他满足于做一个中等的成绩的学生。他刷掉了许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情在家中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虽然按瑞士的教育制度,大学只有两次考试,但是也还得应付考试。幸运的是,爱因斯坦有位最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他正好具备爱因斯坦所欠缺的的那些品质,在考试前可以同他分享他那条理分明的笔记以使他顺利通过考试。贝索是他在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贝索在哲学,社会学,医学,技术 ,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渊博的知识,而且他具有接受新思想和给它增加某些非常重要的欠缺的线条的惊人能力。爱因斯坦称他是在全欧洲都找不到的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有了什么问题,爱因斯坦很喜欢与贝索进行讨论各交锋。正是有了贝索的帮助,相对论才得以顺利产生。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由于他在大学期间忽视了数学,缺乏必要的数学工具。1912年他回到苏黎世,得到了他的朋友数学家格罗斯曼的帮助问题才得以解决。

十二 历史的呼唤

时势造英雄,如果离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去谈论他的成就无疑是不实际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出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是出生于十八世纪或者其它的时代,那他是不可能创立相对论的。他也许能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但却不能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他在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和进入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那些年,物理学的历史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令人困惑,危机四伏并预示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物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现象。如放射现象的发现,光的波动论和粒子论都不能解释的光学现象,以太假说的矛盾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我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也会有人发现的,问题已经成熟了。”正是这些事实呼唤着新的理论的提出,而爱因斯坦恰好生逢其时。

十三 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即使天才如爱因斯坦,如果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也难以获得成功。如果他选择的不是他是了适合的理论物理,而是实验物理或者是其它的学科,如医学,文学等等,那人类就要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了。他的性格属于“科学家型性格”,也属于“理论家型性格”:爱好沉思,喜好孤独,善于做思想实验,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性格的人最适合从事的职业就是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8
爱因斯坦的人生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人可知尽管有的人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或者的任何一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答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东西。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它他所想要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年轻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永远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的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他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求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地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得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的是善、美、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爱因斯坦把科学视为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体,他既反对纯粹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又反对唯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认为科学的伟大目的在于从尽可能少的公理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科学的逻辑的统—问题的思想也是耐人寻味的。两种科学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的划分、原理理论的结构以及科学体系的层次性的观点,也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另外,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危机与革命的思想,关于科学的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对人类事务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的思想,也是比较深刻的。
回答者:oukaiwei - 江湖新秀 四级 7-18 12:55
爱因斯坦名言
1、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2、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3、苦和甜来自自己和外界,而坚强则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4、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5、我们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6、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7、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286406.html?si=1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html?wtp=tt

第2个回答  2008-07-18
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他留给我们的一段话):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人可知尽管有的人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或者的任何一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答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东西。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动,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它他所想要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年轻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永远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的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他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求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地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得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的是善、美、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爱因斯坦把科学视为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体,他既反对纯粹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又反对唯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认为科学的伟大目的在于从尽可能少的公理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科学的逻辑的统—问题的思想也是耐人寻味的。两种科学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的划分、原理理论的结构以及科学体系的层次性的观点,也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另外,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危机与革命的思想,关于科学的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对人类事务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的思想,也是比较深刻的。
第3个回答  2008-07-18
爱因斯坦名言
1、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2、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3、苦和甜来自自己和外界,而坚强则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4、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5、我们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6、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7、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286406.html?si=1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html?wtp=tt

第4个回答  2008-07-18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再给你个他自己写的 我的世界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我自己一直受到同代人的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已微薄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能够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我总强烈地反对今天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像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已使得民主形式受到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了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政治制度中,为我所看重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可贵的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的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骨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惧——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存在这样一个上帝,它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会具有我们在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领悟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