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从西安迁都到洛阳?

如题所述

武则天真的是信了袁天罡的诱骗才迁都洛阳的吗?如果不是,武则天迁都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司马光解释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旧唐书》亦载:“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因此,据司马氏的观点,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  其实,这些并不符合事实。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另外,岑仲勉先生认为,武则天“长期留居东都,无非为其曾在长安出家,避洛可以纵情荒淫享乐起见。洛阳之取资东南,比关中八百里而近,吾人固不否认,然此实非则天之本意”。岑先生对武则天持贬斥态度,其言论并非十分公允。   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武则天迁都洛阳,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政治上避免干扰有意避开长安选择洛阳,有的另起炉灶的意思,就像明朝的朱棣为了另起炉灶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差不多。   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第二是经济上的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唐朝初年,定都长安,随着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大增,对物资供应要求甚大。但是唐前期漕运不能很好的解决,为保障粮食供应迫不得已的举动。因为隋唐时大运河的中心中转在洛阳,漕运供应方便。   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第三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洛阳地理位置占优,小盆地,易守难攻,交通便利;虽然唐朝的国防非常强大,但是西安离边塞过近,一旦有险自身难保!另外洛阳是天子王城,地气较好。所以她定都洛阳,也就是神都。  书痴认为,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氏和萧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享乐的私欲。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9

武则天登基后,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第2个回答  2013-10-18
神探狄人杰上看的是:圜天刚的想做皇帝,他知洛河数年后有怪事.先让骗武则天迁到洛阳,在那一举成功.武则天受骗,迁都于洛阳.
第3个回答  2013-10-18
主要是想削弱唐王朝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