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祸水"陈圆圆对历史的影响及生平

对陈圆圆进行详细介绍,及点评和历史人物的纠纷关系,最好,掺加一点野史.

陈圆圆,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后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陈圆圆曾被俘。吴三桂降清,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遂派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田畹占为私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后吴三桂纳圆圆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陈圆圆复归吴三桂。后吴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小说家姚雪垠在《论<圆圆曲>》(《文学遗产》季刊198O年第一期)一文,认定陈圆圆当时已不在北京,早就到了宁远(兴城,在锦州南边),不久病死。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1644年3月18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号称“大顺军”的百万起义军攻陷北京,留在北京城内的陈圆圆即刻被“大顺军”高级将领刘宗敏象胜利果实一样地掳走。当还在山海关率兵抵御清兵的吴三桂听到这一噩耗时,即刻“冲冠一怒”,并迅速打消了投降李自成的念头,遂引领清军火速入关,与清兵一道进入北京攻破李自成,也救回了陈圆圆。至于陈圆圆后来随着吴三桂南下云南以及其他诸事,我一向不甚感兴趣,因而也就不予过多关注了。

据史料记载,当年闯王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后,迅即派手下干将刘宗敏在京城四处开展追赃活动,重点追讨明朝宫廷及各级官府的库银和明朝遗臣们手中的金银财宝。为了使追赃活动取得实效,刘宗敏采取了四处抓捕、严刑拷打等一系列最严厉手段,于是整苦了那些没有跑掉的明朝遗臣们,北京城也随之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对于市民百姓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在金钱与残虐中寻求最大快感的“大顺军”,发展到后来似乎是已经完全失控了的疯狂军队。他们在追讨榨完了明朝遗臣权贵的钱财之后,开始任意捕捉富户、商家和平民百姓,许多店铺和居民户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受“大顺军”登门抢劫,那情景简直跟北京城遭遇了大股土匪下山抢劫一样。

据《流寇志》记载,在刘宗敏的鼓动和纵容下,“大顺军”的公开抢掠每天都在升级,几乎是见人就抓,见财物就抢掠,而且不分富户与百姓,稍有争执和反抗,就随意大开杀戒。与此同时,淫掠民女的事件也多有发生。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大顺军”来说,进入京城后掠夺美女也是其欲望宣泄手段之一。

据记载,闯王李自成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他一进入北京,就迅速住进了皇宫,并下令将宫女们集中起来,自己先把貌美色佳的留下来,然后将那些剩下的分别赏给他手下诸将和群臣。

在闯王李自成的影响带动下,“大顺军”众多将领也开始了大规模淫掠民女之类的恶行。在这方面,最厉害的就是刘宗敏,他抢先占据了皇亲田弘遇的豪华府第,并将府第中几十名美貌女子尽数掠去,整天地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

当刘宗敏得知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在京城时,根本不顾闯王李自成劝降吴三桂的旨意,居然做了一件色胆包天的事:他到吴襄府把吴三桂宠妾陈圆圆掠来,急欲强占之。而又有一种说法竟是,李自成因贪图陈圆圆的美色,亲自下令刘宗敏带人去掠抢的,竟想纳陈圆圆为自己的嫔妃……

不论是刘宗敏还是李自成,他们确实都不该做掠抢陈圆圆这样的事情。然而,历史却是无情的,他们确确实实地做了掠抢陈圆圆这件事,由此使明末清初那段暂短的历史被无情地改写了。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也许仅仅为了保护自己的爱妾,便毅然决然地引领清兵火速进入北京,不仅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也攻破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使闯王李自成的命运发生了不可挽回的逆转,而且随着清兵快速入关,还大大推进了清朝定都北京和大清王朝的建立与崛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2
­
心惊胆颤做美女
­
闫红:说到陈圆圆,我们别无选择,还是以吴梅村那首诗开始,吴梅村那首《圆圆曲》,可以说是千古绝唱,里面最著名的句子是这样的: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闫红:最著名的句子,自然是这句“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诗说的是什么呢,吴三桂之所以投降了清朝,就是因为当时李自成的部下把陈圆圆掠到了自己的府中。吴三桂出于愤怒,所以调头而去,与清廷勾结在了一起,其实只是为了美女陈圆圆。这一揭露痛快淋漓,但好象与事实相去甚远,陈圆圆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是否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是一个红颜祸水。还是要从她的生平说起。
­
闫红:现在我们已经没法儿考证,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陈圆圆开始了茹素的生涯,我只知道,那时节,她花明雪艳,技压群芳,挣得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繁荣局面。换一个沉不住气的女子,不知道轻狂成什么样,她却能于夜阑更深之际,从那喧哗与骚动中敛退,回到自己幽僻的住所,对着香烟袅袅的神龛,缓缓地行礼如仪。
­
闫红:一个人的虔诚,往往因为有恐惧,由此判断,陈圆圆是个有智慧的人,她早早地从众人的目光中读出了自己的美,亦早早地明白,就自己的身份与处境而言,做美女,是一件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事。机遇的得与失,最多影响幸福指数,风险的有与无,却性命攸关,所以陈圆圆在规避风险上花的工夫,大大多于争取机会。
­
闫红:崇祯十五年,圣上对才貌双全的田贵妃恩眷正浓,田父宏遇却目光长远,知道要想占领不败之地,须得不断推陈出新,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还不够,他又借去普陀进香的机会征集佳丽,好呈给崇祯,再加一层保险。
­
闫红:这消息如秋风掠过江南岸,美人们纷纷花颜失色,陈圆圆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得赶紧把自己处理掉,也不讲究营销手段了,见到可能的买主,就开出了跳楼价。
­
闫红:冒辟疆是这些可能的买主中的一个,虽然,看这厮的文字,好像陈圆圆对他情有独钟,执意托付终身,但我猜测,未必没有其他的候选人,只不过人家可能不是文化人,又没有找枪手写情史的爱好罢了。
­
闫红:形势那么紧急,陈圆圆怎会把宝全押在一个只见过两面的人身上?后来她被田家抢走,亦有人纠集上千人众把她抢回来,我想这个如此卖力的人,和陈圆圆的关系,不见得只是歌迷会会长跟偶像。
­
闫红:她不是没有防范,却都是弱女子的手段,情急之下,还常走眼,冒辟疆这鸟人我就不说了,她的那个歌迷会里,好像也都是有勇无谋的乌合之众,结果她被拉锯似的,抢过去又弄回来,弄回来又抢过去,两个来回之后,还是,上了田家的小轿。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她就这样,告别了花明柳暗露重烟微的江南,踏上她的不归路。
­
­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闫红:当然了,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个机遇。传说中武媚娘进宫之时,面对忧心忡忡的老娘,十分地不以为然,虽说伴君如伴虎,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成为成功人士,就得先跟成功人士打交道。
­
闫红:陈圆圆她们那一拨里,也有这种胸怀大志的人,比如被钱谦益推为可与柳如是、王修微三足鼎立的杨宛叔。杨女士比陈圆圆年岁要大,已经嫁过一次人,正在守寡,忽听田国丈来选歌征色,遂视为二次创业的大好机会,自个儿送上门去,却不想,竟被田国丈“以老婢子畜之”,也就是拿她当老妈子使用,杨女士自投罗网兼自取其辱,后来还是装成乞婆才逃离田府。
­
闫红:杨宛叔倒霉固然是投资失误,但由此可见,田宏遇决不是个厚道人。史书上说,他在江南,闻听有殊色的女子,不论娼妓,必百计致之,遣礼下聘,必以蟒玉珠冠,餤以姬侍。入门三四日,即贬入媵婢,鞭笞交下。陈圆圆落到这人渣手里,可想而知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就算她才貌出众,好歹得田国丈另眼相看,但兔死狐悲,天知道那噩运哪天会落到自己头上,任她这雪做肌肤花为肠肚的人儿,也只能硬着头皮过日子。
­
闫红:好容易进了宫,却碰到一个不那么好色的皇帝——崇祯这不多的优点之一,对陈圆圆是个灾难。她被放还回田家,还得在那人渣田手下讨生活。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在田国丈的私家歌舞团里,陈圆圆的日子昏昏茫茫,看不到出路。
­
闫红:忽有一日,田府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歌舞团也接到通知,要好好准备,迎接贵客,其中有几位还被点了名,叫她们卖力表现,陈圆圆也在其中。
­
闫红:当晚的客人是宁远总兵吴三桂,这厮新近走了狗屎运,发了国难财。他出身于武将世家,父亲和舅舅都是驻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对于官场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十分熟悉,稍稍谋划一下,就够不得其门者使尽全身力气。因此,虽然吴三桂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平平,却挡不住一路升迁,不几年,就连升三级,从从三品的游击,升至正二品的总兵。
­
闫红:崇祯十四年,明清主力在关外交锋,那会儿还没见怎么样呢,吴三桂撒丫子就跑,慌乱中连印信都被清军缴获,多亏了他家有那么多老关系,他才被免予处死,被连降三级发落到宁远。要介绍一下,宁远是一座小小的边城,在山海关一线,有若干这样的边城,清军要入关,就得把这些边城全部搞定。
­
闫红:不知道真的是吴三桂骁勇善战,还是命运的特别照顾,当其他的边城纷纷陷落,唯有吴三桂,还能守住此处,成为大明王朝的最后屏障。
­
闫红:此刻明朝兵力在与李自成的抗衡中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支“吴家军”成了朝廷心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资产,吴三桂突然从一个倒霉蛋,变成了政坛新星,当他来到京城公干,想要与之结交的人排起了长队,连国丈田宏遇,也要想法设法来笼络他了。
­
闫红:那一晚,在田家的后花园里,月明花媚,柳影婆娑,田宏遇与吴三桂觥筹交错,把酒为欢,后者的心情相当放松,从那鸟不生蛋的地方回来,这京师里的风,都是香的。当“田家歌舞团”的演员们鱼贯而出,一个个粉雕玉琢,肌肤胜雪,更让吴总兵开足了眼界。
­
闫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田宏遇发现他尊贵的客人,吴三桂的视线被歌姬陈圆圆的红袖绿腰所牵动,一定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出现在他的脸上。
­
闫红:有句话叫做“宝剑酬知己,红粉赠佳人”,那么佳人当然要送给英雄吴大将军。交换筹码是,吴答应一旦天下大乱,他调拨自己的人马,给田宏遇家做私家保安队。你看,田宏遇在大乱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的安危,可以想见,当时的社会已经很乱了。有力者的一拍即合中,陈圆圆的命运被安排了。如果天下太平,这也算一个转机,总比跟着田人渣混要好,但是当时清军虎视眈眈,吴三桂肩负保卫边疆的重任,新婚燕尔之后,吴总兵踏上征程,陈圆圆待在家中做起了留守妇女。
­
­
冲冠一怒为红颜
­
闫红:谁也不曾想,这一去之后,紧跟着便是天翻地覆,变数像层层浪涛,一个接一个地扑过来,让人应接不暇,瞠目结舌。首先是米脂城政府接待处的下岗人员李自成竟然真成了气候,那支打着“闯”字旗号的大军,走出了陕北,一路攻城掠地,打进了北京城。
­
闫红:当消息传来时,吴三桂正在千里勤王的路上,此前,他接到崇祯皇帝的命令,命他撤回宁远守军,保卫京师。不曾想,他还没有回来,皇帝已经吊死在景山上,而李自成手脚利落地搬进了紫禁城。
­
闫红:吴三桂没有惊慌,因为他手里握有数万大军,不管谁坐了龙椅,也要跟他套近乎。果不其然,不久,李自成的招降人员就来到了军中,大概开的条件还不错,吴三桂遂“决意归李”,他的队伍继续西进,不过这回,他们的目的是“朝见新主”。
­
闫红:这是一趟漫长的行程,注定要发生很多事情。吴三桂的信使刚刚带着他写给新主子的效忠信出发,他父亲吴襄的私函已至,老头子用万分急切的口气要他赶快来救自己,说是李自成的部下正在京城里,对大小官员大敲竹杠,美其名曰拷夹、追赃,吴家也未能幸免,吴老爷子估计也挨了几顿胖揍,一时间竟觉得性命堪忧。
­
闫红:对于老爷子的诉苦,吴三桂没太当回事,他轻描淡写地说,等我回去就能放人还东西了。但接下来的消息就让他很难平静,原来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在搜刮财物的过程中,竟然捎带着把陈圆圆也给“顺”了,吴三桂勃然大怒,掉头东去,自此与李自成誓不两立。
­
闫红:也难怪吴三桂生气,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品,一个人的老婆跟人走了,后来又跑回来了。这个人很豁达地说,就当一辆自行车丢了,现在又把它找回来了。但事实上,一辆自行车丢了,找回来时,只要掸掸灰,就能照骑不误,一个女人丢了,弄回来时,就算头发丝都没少一根,但有哪些耗损,当事人最是心知肚明,所以,这“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只不过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闫红:吴三桂的实力不足以跟李自成对抗,就勾搭清军入了关。虽然他的初衷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借兵”扶持明政府,成事后以玉帛子女酬谢,可他面对的是那种倾倒式的局面,岂是吴三桂的三招两式能控制得了的?都说吴三桂是个小人,而这个小人的成与败都是拜命运所赐,但却从不给他驾驭的能力,他的那点小机灵,不足以成事,却有本事弄出许多的笑柄。关于吴三桂的故事,我是蛮感兴趣的,也许以后我会讲一讲,关于命运与成败的关系,这里先打住。
­
闫红:我一直没弄懂,陈圆圆是怎么从刘宗敏府中逃出来的,史料说到这里,皆语焉不详,不过,也能够想像,看似铁桶般的局面里,也有不为人知的死角,总之,当吴三桂带着清军进入北京城,他用人家的江山,换回他自己的美人。
­
闫红:也有资料告知,陈圆圆的感受与心情,这点与秦淮八艳中,那七个女子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这是因为她被政治风浪裹卷得太深,一个只顾得上左扑右闪的女子,哪有余暇去弄些曲曲折折的心事呢?我们只知道,她从此跟了吴三桂,离开北京,去了比江南更远的南方,那个地方就是小资们最爱的旅游胜地,云南。
­
闫红:据说陈圆圆受宠很多年,吴三桂一度还想把她扶正,被她婉言谢绝,后来又有女人博得上位,成了吴三桂的大老婆,这位老婆容不下陈圆圆,陈圆圆遂提出出家为尼,得以自保。有的说,陈圆圆当尼姑乃是因为她老了,吴三桂对她的爱松驰了。审时度势,还是提前走掉比较好。总之,那在后人眼中轰轰烈烈的一场“倾城之恋”,亦逃不出这样灰暗的尾巴,她陈圆圆不能成为幸福的白流苏的原因,乃是因为,任你不管拥有过怎样的痴恋恩宠,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战利品。
­
­
甄后这个中国宝贝
­
闫红:多少传奇的背后,是这样的底色。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有个女子史称甄后,她是袁绍的前儿媳,曹丕之妻,据说她还是曹植暗恋的对象,还有个叫刘桢的家伙就因为多看她一眼而被曹操杀了头,这倒也奇了,不知道这位公公吃的哪门子干醋。
­
闫红:甄后身上有太多传奇色彩,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据说还有一个名字叫《感甄赋》,是为她而写,该作被顾随先生批判为“除了豪华,一无可取”,我深以为然,但总之可以算作一个女人的荣耀吧,可是,实情又是如何?
­
闫红:当年她和曹丕在乱中相见,他是征服者,她是战利品,和她在一起的还有她的婆婆刘氏。刘氏是一个经验老道的人,过了不久,她告诉甄密,你的命可以保住了。也许刘氏也暗暗松了一口气,自己的老命可以保住了。她抬起头,把脸仰起来,像一个牲口张开嘴,等待主人的挑选。当是时,她蓬头垢面,却不掩国色。果然是极好的货色,她因此而拯救了自己。
­
闫红:然而,再美的女人也会老,中国没有欣赏高龄美女的传统,张爱玲原本设想白流苏起码三十多岁,但为了照顾中国国情,也只敢写她二十八。我认识的一位专栏作家朱碧这样写道:二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女人,四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女人,六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女人,八十岁的男人还是喜欢二十岁的女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
闫红:尽管甄后的容颜依旧美丽,如瓷,如美玉,她的身材依旧窈窕,和最初的一握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她怎么也不及那些美少女们生动,无法激活一个同样正在老去的男子的青春与热情,而这些,正是他迫切要抓住的,她给不了他,他就离开她。
­
闫红:起初,甄后企图以道德自保,做贤惠端庄状,可这有什么用,曹丕这种有力的男子,不爱与爱一样坚定。
­
闫红:容貌曾经使她占据制高点,现在她跌了下来,当甄后发现低眉顺眼认低服小全无用处,多年的自我压抑使她反弹,对曹丕生出了怨言。男人都烦老婆唠叨,但曹丕这时已经当了皇帝,我们知道皇帝一皱眉,就能让人死得很难看——凭你是谁。
­
闫红:甄后的死刑是这样的: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她披头散发地出现在他面前,那一刻他是惊艳,又披头散发地从他视线中消失,那一刻他唯有残苛。
­
闫红:后来又有传说,说曹丕将甄后的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李商隐有句诗写得非常风流缠绵,“宓妃留枕魏王才”。这种事情,我倒相信曹丕做得出来。他只是残忍,并非恶棍,在他愿意的时候,他也是感情丰富的,追求诗意的栖居。他有句诗我很喜欢,句曰: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我觉得,这种对生命的沉思,比曹植那些金碧辉煌的诗文来得更加恳切。
­
闫红:可是,这一切跟甄后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从来没有奢望拥有一个男人的灵魂,做为一个宝贝,中国宝贝,她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使用各种方法自保,她这样过了一辈子,最终毁于一旦。
­
闫红:但是陈圆圆得到了善终,也许因为她在男人堆里跌爬滚打的年头足够长,她对男人太了解,在危险到来之前,就能嗅到那种气息,她从来就对他们没有幻想,所以她抽身引退,活了下来,当这个韶华已逝的女人,在云南山中某个尼姑庵中,对着青灯古佛嘴唇翕动的时候,她应该不会去想,她将作为影响了历史走向的女人,被人们记住,载入史册。
­
闫红:的确,对于陈圆圆来说,历史是人家的,传奇是人家的,世间隐隐的耳语,是人们自说自话的意淫,而她这样一个绝代红颜,一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生命朝前推进。
­
­
她们和我们,同在风尘中
­
闫红:秦淮八艳的故事,到今天我们就算讲完了,在结尾我还想再来几句多余的话,讲一讲我为什么有兴趣来讲这些故事。我讲她们,其实常常感觉到也是在讲我们自己,讲一个现代女子所能感受到的那些人生况味,和作为女子的心酸、苦楚、隐痛、彷徨。我觉得在这些感情上我们是有共鸣的,所以我一直有个说法,她们其实就是我们。
­
闫红:在我还是一个很小的文学青年时,我就听说了董小宛和冒辟疆这样一对才子佳人,但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儿,那些文章全部语焉不详,而那些文人们却个个拿出十分的精神,渲染那种华美的情调。在当时我结合了两个人的姓名,推想那段压在故纸深处的爱情,我想他们的爱情应该有如苏草般温存而陈旧的气味,像织锦绣篇那样有华丽繁复的纹理,还有像江南天井里缓缓舞动的幽深寂寞,我那时候还想象,在雨落如深潭的午后,男人和女人就在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里醉生梦死。
­
闫红: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点好笑,没有办法,在当时,我就是那么一个矫情的小人儿。不过,每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可能都有过一段矫情的时期吧。矫情,也可视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我们不堪此处的平庸、琐碎,我们总以为彼处应该有更为整肃、浪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了冒辟疆先生的长文《影梅庵忆语》,这是一篇非常华美的长文,却让我感到某种破碎。我看到爱情如浮光掠影闪过,内里却是和我自己身处的现实并没有差别的算计和博弈。甚至还有我所不知道的,男人的强势、女人的卑微。当董小宛胼手胝足,亦步亦趋的换回现实的安稳,我感到了作为同类的痛楚。
­
闫红:是啊,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传奇的,根本没有整饬的纯粹和优美,等到你真的走近了,你就会触到和现实生活一样粗砾的质地,只是长大成人的我,已经不大感到悲哀了,动不动就悲哀,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撒娇。真正有力的灵魂应该能做到逆来顺受。这点就像水一样,它顺势而动,安然地面对任何飞升与溅落。
­
闫红:但是,我就这样对秦淮八艳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我觉得,因为它是真的。而真的东西,就会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性内涵。我对秦淮八艳感兴趣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因为它曾经被文人们意淫得面目全非,从廉价的优美回复到现实的冷与硬,两厢对比会让人感到哑然,是哑然失笑,也是哑然失语。
­
闫红:其实我应该在一开始时介绍一下时代背景。晚明时候,党争最烈,一边是阉党,一边就是东林,阉党当然是臭名昭著,可是东林也让人一言难尽。我们都学过那个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写得真好,真崇高,可是东林的问题在于,他们实在太崇高了。
­
闫红:它的主创人是当时学问最高,情操最为高尚的学者型官员顾宪成,顾宪成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道将道德视为一切的前提,怎么解释这个前提呢?他们认为首先你得修身,然后你才能齐家,再然后才能治国,最后你才能平天下。假如一个人不修身,也就是说他人品不怎么样,就像张居正,他父亲去世以后他不照例丁忧,回老家守孝,那么他必定不可能对我们的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即使他的行政才能非常出色,也只会更快地将帝国领上歧途。反过来说,东林认为一个人只要品行完美,就能以这种美德感染身边的人,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上古景象就指日可待。所以东林以及他们的拥戴者首先要确认君子小人,这种判断没有数值,东林的参考指数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即便你人才出众,但只要和阉党有了七拐八弯的关系,那你就是人民公敌,就是东林对立面。所以那些日子里,东林以及后来的复社忙着筛选、打击、对抗,他们花取了太多的精力,朝政就在党争中反复倾斜,这种动荡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
­
闫红:用不了太久,李自成就敲响了丧钟,1644年,心力交瘁的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上,明朝的江山还剩下江南半壁,谁来当这半壁江山的皇帝,又让官员们各怀心思,党争于是再次兴起。有的投资福王,有的押宝潞王,前面已经说过,钱谦益就是押宝潞王,可是他押错了宝。当福王最终胜出,胜利一方忙着打击,失败的一方忙着拆台,让这艘飘摇的小船更加飘摇。又过了不久,清军大举南下,接下来鲁王监国和永历三朝,基本都没有成什么气侯。当时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
­
每一个人都更爱自己
­
闫红:踉踉跄跄,秦淮八艳除了马湘兰以外,都在其中。在乱世中,女人被视为一笔特殊的财产,而妓女本来就是在编的贱民,本来就可以征召买卖,每一拨胜利者来了,都需要美人承欢助兴,一旦滑入这样的轨道,她们便沉浮在黑暗的河道上,既不可预知又不可自拔。董小宛就不用说了,前面说得很清楚,是债务以及被征召的恐惧使她抓着那根救命稻草不松手。卞玉京呢?她对吴梅村的以身相许,何尝不是寻求庇护,而后的推诿、暧昧,也是因为他自身太过弱小。吴梅村自己尚且无法成就自己。柳如是,我们老说她很彪悍,但你看她内里,其实也不过是一次无可措手的求援。至于顾媚,选择了龚鼎孶,其实选择利益也大过于明天我要嫁给你的柔情。
­
闫红:两情相悦,不等于生死相许,死缠烂打,不等于之子靡他,也许在我们前面讲过的故事里,他们曾经相爱,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更爱自己。毕竟怦然心动谁都会,但豁出去做个情圣,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本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志向。
­
闫红:我们来看秦淮八艳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将传奇解构的过程。我们习惯了那些文艺腔的字眼,那些华丽的辞藻,它们一一委地,你可以看到人在自己的命运中苦苦挣扎,尤其是那些女子,她们是那么地美丽、纯洁、多情、脆弱,纵然才气纵横,仍然一无所有。对于她们,爱情等同于立身之本,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掺杂一起,所以我们说她们是谋生,也是谋爱,赶上那个时代,她们的谋求就显得格外艰难。在腾挪闪躲中,在辗转跌宕中,她们伤痕累累以致于血肉模糊,她们是那样孜孜矻矻,跌跌撞撞。
­
有多少女子像她们那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走在谋生又谋爱的路途上,有的人柳暗花明,有的人坠入泥沼,更多的人不悲也不喜,只是渐行渐远,慢慢忘记了初衷。等到暮色苍茫时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竟然这么快就过了一生。
­
闫红:我讲她们,也是讲自己,关于那些女子的每一个字我都用心体会过,那些意乱情迷的暗涌,那些不能自己的坚持,并不是时光就能解决的,再精明强干的女子一旦遭遇爱情,马上就会呈现出某种古典性来。所以我还是要说,她们其实就是我们,而这秦淮八艳,从她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现代女子的身影。
第2个回答  2008-07-17
第3个回答  2008-07-17
我不想引经据典的,太麻烦。我自己概括。
明崇祯年间,有一员武将,名叫吴三桂。他是守山海关的。一次进京,他偶然间看到了貌美如花的陈圆圆,一见钟情,便出钱把她养了起来。
之后,因为崇祯帝怀疑宁远守将袁崇焕与后金(后来的清朝)有勾结,把他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后金当时是皇太极当皇帝,他闻此消息后非常高兴。其实,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他,他可谓是借崇祯之手除掉了自己的心腹之患。然后,他修书招降吴三桂。此时,明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四伯,入京勤王,李自成也让他投降。他本来想投降李自成,但还在犹豫不决中,走得非常慢。当他走到半路时,听说明朝灭亡了,李自成进了北京。而且,他的一个守将夺走了陈圆圆,于是,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朝。
第4个回答  2008-07-17
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