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说一说他的事迹,幼时有趣的故事,名言等等。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

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  

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与同村好友陆皓东毁坏了北帝庙偶像。这种渎神行为遭到村民的指责,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孙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光绪十八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扩展资料: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爱学习爱读书,在留学时期孙先生吃饭都顾不上了,还是买书学习。

第2个回答  2007-05-15
孙中山的故事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1892年7月,孙中山先生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荣膺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九月,应邀赴澳门镜湖医院,担任不受薪金的义务医师。为了使贫苦病者也能廉价地用上西医西药,他到镜湖医院就任不久,就努力争得院方的支持,借银一千四百四十两,租下草堆街八十四号办起了“中西药局”。
这是一幢简陋的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下的铺面作“药局”,楼上是寓所。那时,他使用的名字是孙逸仙。
转眼已是一八九三年初。时间恐怕已是深夜了,孙逸仙的同乡挚友、自号“杨四寇堂”主人的杨鹤龄依然谈兴正浓,边走边谈,执拗地把孙逸仙一直从水坑尾街青砖巷口的“杨四寇堂”陪送回草堆街。
当推开“中西药局”那扇半掩着的木门时,孙逸仙和杨鹤龄不由得都怔住了。在柜台上那盏煤油灯映照下,柜台前多了一副用床板临时凑合而成的担架,上面躺着一位用破棉被包裹得严严紧紧的病人。虽然灯光微弱,他那因痛苦而扭歪的脸孔和密布的豆大的虚汗依然清晰可见。
扑地一声,一位白发苍苍的干瘦老人,突然从病人身边抢了过来,跪倒在他跟前,嘶声说:“求求孙大夫救治我这唯一的孙子。”
孙逸仙吓了一跳,慌忙双手把老人挽扶起来,劝慰说:“老人家不必如此,让我先看看令孙的病况,也许并不像您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杨鹤龄把老人扶在椅子上坐下,也帮着劝慰:“老人家不要慌,孙大夫医道高明,他的话是不会错的。”
孙逸仙解开病人的衣服,把听诊器按到他的胸腹部,凝神地谛听着,渐渐地,眉峰蹙成了一团,他陡地转过头来,目光严厉地扫向陪送病者前来的人:“病情不轻,怎么拖延到现在才送来?”
老人的两行热泪从眼眶里奔涌而出:“我们小户人家,吃不起西药,看不起洋大夫啊!没奈何,只好求一位看过点医书的街坊开个药方,胡乱抓两剂中药给他吃,却不见好转,反而越病越重。看他病成这个样子,疼痛稍见轻些,又挣扎着爬起来到鱼栏当小工,我心中犹如刀割,可总得挣钱糊口!众街坊看着不忍,凑了几块钱,劝我送他到洋大夫那儿看看。谁知那西洋鬼存心讹诈,这里敲敲,那里摸摸,给了几片药片,一次就收诊金药费整整五元。那西洋鬼还说,这病得开刀,动大手术。这……我倾家荡产也筹不了那么多银两啊!”
孙逸仙心里十分难受。他出生于农家,他父亲孙达成年轻时曾在澳门板樟堂街学过裁缝,当过鞋匠,成亲后才在香山县翠亨村老家定居务农。为了生计,常携年幼的 孙逸仙往返于香山与澳门之间。因此,孙逸仙从小便对澳门和旅澳的香山乡亲,怀着一种仅次于乡土的特殊情感。特别是,此番他赴澳在镜湖医院担任义务医师,开办中西药局,对贫病者赠医赠药,正是为了贯彻他“以家堂为鼓吹革命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的初衷。如今,眼看躺在担架上的病者生命垂危,他能不伸出救援的手吗!
他先是详细地问了症状,重又听诊了一会,然后从药箱里取出几粒药片,让病人用凉开水送服下,这才脸色凝重地缓缓地说:“病人浮肿、虚脱,时有惊悸之象,且有血尿史,这是中了尿毒所致。最可虑的,是他很可能患了肾结石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并发症。
孙逸仙沉吟片刻,终于作出了决定:“刚才我给他服的药,只能减缓一些症候,治标不治本。这样吧,明天不必再送他来了,我到你家走一趟,补作些必要的检验,如有必要,就送去镜湖医院留医,动手术。”
“夜深了,回去好好睡一觉,一切会好起来的。”
孙逸仙俯到病人耳边,柔声安慰着。
听孙逸仙的意思,好象没提到诊金,老人那颗悬着的心却还没能放下,怕耳朵不灵听漏了。他悄悄地扯扯杨鹤龄的衣角:“孙大夫看一次病,诊金多少?”
杨鹤龄笑笑,竖起两只手指。
老人吃了一惊:“两元?”
杨鹤龄摇了摇头。
“二十元?”老人连眼睛都睁圆了。
“不,是两角钱。”见老人家吓成那个样子,杨鹤龄连忙更正。
“像老人家这样家境的病者,我向来是分文不取的。”当老人家终于抬起头来时,孙逸仙已经换过一杯热茶,端到他的面前了……
翌日中午,按着二伯公——这就是人们对那位老人家的称呼――的地址,孙逸仙在望厦村的一间残旧不堪的房子里,找到了他们爷孙俩。
孙逸仙举头四顾,在二伯公那空荡荡的破屋里,见不到一件象样的家具,只见墙角斜靠着一根竹杠,地上一堆散发着鱼腥味的粗麻绳。
最令他疑惑不解的是,二伯公这人,虽然形容枯槁,脸上爬满了饱经忧患的皱纹,浑身上下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书香世家特有的儒雅风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仁人之心,何尝不善!可惜难以办到。今天么,咳,更休提了。”说到时下的国计民生,老人只是摇头叹息。
“那又为什么呢?”孙逸仙热切地问道。
“为什么?豺狼当道,社鼠横行。当今崇尚的,不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优胜劣败,弱肉强食’吗?”
孙逸仙心里陡然一震。当年,他在书院读书时读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曾觉得它似乎很有道理,对饱受列强欺负的中国,不啻是一记当头棒喝。同时,又模模糊糊地觉得,把生物进化中的一般规律,引伸到人类社会中又不尽恰当。到底中华民族的出路在哪儿?终于,他的思路逐渐清晰了:只有推翻帝制,创立民国,才能使中华古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重放异彩。
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孙逸仙重又经历了一遍当年痛苦思索的整个过程!老人那一番话留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这些话如果出自一位青年学生的口,或许不会引起他这么大的感触。可是,眼前这么一位满腹“子曰诗云”的老人,他怎会如此熟悉当时刚传入中国不久的达尔文著作呢?
孙逸仙问道:“二伯公,像您这么一位博古通今的儒者,怎么会流落到这般地步的?莫不是家中发生了什么变故?怎么膝下无儿,只留下这么一个独苗苗孙子?”
二伯公长叹一声,说:“老朽一生坎坷,那倒不必说了。文章憎命达,自古皆然。你看屈子、贾生、司马太史,哪一位不是空负补天之才,而不得其用的!区区如我辈,又何足道哉!只可惜稚子无知,误交匪人,受骗卖身,沦为‘猪仔’(广东人对到外国谋生当代契约华工的俗称),糟糠难熬,媳妇改嫁,这才贻我邓攸之痛啊!”
沉甸甸的灰色天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下起纷纷扬扬的小雨,一股寒意从孙逸仙心里透发出来。
孙逸仙慨然说道:“二伯公,请放心,阿成(二伯公孙子的名字)的事包在我身上。明天,您约同街坊把他送到镜湖医院留医,过几天我给他动手术,把‘沙淋’(广东人对肾结石的俗称)割掉,还您一个健康完好的孙儿。至于诊金、药费,您就不必操心了。”
告辞时,孙逸仙紧握着二伯公枯瘦的手,恳切地说:“二伯公,您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未免太悲观了。时代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有一股凛然正气磅礴其间。古贤人的话不会白说,‘天下为公’的理想终究要实现的。”
孙逸仙把话说得很慢、很轻,但每字每句,都蕴涵着充沛的力量。说到后来,连他自己也难以分清:他是在告慰老人呢,还是在鞭策、勉励自己……
其实,当孙逸仙毅然决定义务做这例手术时,他是深知道这并不仅仅是关乎一个垂死病者的安危的。那天晚上,在“杨四寇堂”,杨鹤龄就曾担心地提醒他说:
“这里的一些葡籍西医,对你妒嫉得很哩,恨你在镜湖医院主刀,打破了他们在澳门的一统天下;恨你开设中西药局,赠医赠药,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听说他们唆摆澳门当局出面,要限制你的行医哩!”
“医者父母心,但求实现我‘救国工作自救人开始’的主张,我又何惧乎区区几个庸医的忌恨。”孙逸仙记得,那天晚上,他是这样回答挚友善意的提醒的。
是的,无论是镜湖医院院方、少数对孙逸仙心怀忌恨的葡医,甚至消息灵通的市井小民,对这例手术的关心早已远远超越这例手术本身。孙逸仙是华人主办的镜湖医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西医,这例手术是院方设立西医室后的第一例大手术,今年又正值医院落成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院方对这例手术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按照中医的传统理论,肾乃五脏之一,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器官。孙逸仙到底能不能在这禁地上顺利开刀,为全澳门的中国人争一口气呢?即使是与二伯公一家毫不相关的市井小民,也不由得寄与极大的关注。
时钟当当地打过九点,整座镜湖医院都笼罩在一片异乎寻常的肃穆中。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祠堂式的建筑物里,无论是候诊室、院旁的通道、甚至院门外,都挤满了各种职业、各种服饰、怀着各种心情前来的人。
而在手术室里,那种极度的紧张,简直令空气也停止了流动。孙逸仙正在手术前的最后准备,尚未露面。躺在轮床上的患者,已由护士小姐推送到手术室正中。镜湖医院的总理们,远远地环坐在手术台周围。二伯公拼死拚活也要进来,却被老街坊搂住,拦在门外,怕阿成万一有什么好歹,老人家受不了刺激。
突然,通往内室的白门帘无声地抖动了一下,全部的视线立刻朝那儿聚集。门帘掀动处,孙逸仙身穿白罩衣,戴着大口罩、乳胶手套,径直地走过来了。
迈着稳重的步伐,孙逸仙走进了手术室。他那沉着的大将风度,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使得身材矮敦的他,穿上医生的白大褂后,在旁人眼中,显得修长了许多。那英俊而略带清癯的脸,虽然被大口罩遮掉了大半,明亮的眼睛却更具神采,在手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和,给人以一种可把生命付托给他的安全感。
在孙逸仙背后,站着从香港专程赶来、自愿为他当助手的康德黎博士。他们师生俩的关系也真特别,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课堂上,康德黎是孙逸仙的老师;而在另一方面,康德黎却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学生的品格所倾倒。多年以后,康德黎是如此向别人解释的,他说,孙逸仙的“天性易于吸引人们注意他,使人们时刻在诊室中或沙场上替他服务,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在力量,一种吸引人们愿意亲近他的磁性。”
康德黎主动提出给孙逸仙当助手,一点也不意味着他对孙逸仙不放心。不,对这位得意门生,他认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此刻,他要看的是孙逸仙如何准确、干脆利落地下刀。那心情,恰似一位艺术家在欣赏另一位艺术家的精心杰作。
围观者屏气息声,注视着孙逸仙以极其熟练的手法,剖腹取肾石……直至手术后在创口上缝合了最后一针。
护士小姐把孙逸仙从病者肾中摘除的结石,用洁白的搪瓷盆盛着,托送到围观的总理们的面前。这枚形如鸡卵的肾石,重一两七钱多!
大喜之下,人们反而有点不知所措。过了好一会,才听到从喉咙底发出的压抑不住的欢呼。因为怕惊扰病者,总理席上的声音是压得低低的,就像一筐春蚕在咀嚼桑叶。随着总理等人的鱼贯退出,欢呼声一直从手术室扩散到外边来,越传越响。
杨鹤龄的第一反应便是跑到菜市,斩了半斤烧鹅,买了几样鱼菜,一瓶“玉冰烧”米酒,他要赶回寓所,炒几味拿手的家乡小菜,准备邀孙逸仙痛饮三杯。
一些葡籍医生的密友也夹杂在人群中,听到手术成功的确讯后,他们声息悄然地离开,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失望和沮丧。
二伯公迷惘了许久,这才猛省起来:孙大夫妙手回春,把阿成肚子里的“沙淋”割掉了,他唯一的亲骨肉得救了!
两行欢喜泪从二伯公的老脸上滚下来……
两个月后,澳门当局终于以“只有在葡萄牙学医毕业的人士才能获得医生执照开业”为理由,饬令药房不得为孙逸仙所开的处方配药。孙逸仙于是改赴广州行医……
痛感于“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的孙逸仙,从此“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
孙逸仙暂且放下惯用的医用手术刀,满怀信心拿起了另一把他暂时还不熟悉的武装起义的“利刀”,他要向在中国土地上孳生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的毒瘤开刀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8

一,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1、会见张之洞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官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门官又把条子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2、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从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61号设立秘密机关。他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战役,是孙中山走到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战役。

1907,孙中山先生任命黄明堂先生为镇南南通,熟悉镇南关、李裕卿(萍乡镇南附近的土司)为副手,吴为支队首领。他招募了勇敢勇敢的广西勇士作为先锋,并计划进攻镇南关作为基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80余名游客从广西出发,沿山路后部袭击詹念官,攻占镇南、镇中、镇北三个堡垒,14支大炮和400支步枪。

孙中山随后于同月4日率领黄兴、胡汉民等来到前线,征兵鼓舞士气。他与黄兴、黄明堂等镇镇北堡会合指挥,命令李玉清把守镇中堡,何武把守镇南堡。

第二天,清政府严令清军容厅4000余人出来,收回三个堡垒。孙中山率领革命军坚守堡垒,亲自炮轰清军。第一枪打中60多人,清军一片混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我们反对清政府20多年,今天必须亲自炮轰清军。”

受孙中山先生在前线的鼓舞,守住南关镇三堡的革命军加倍奋力,屡次以少敌多败清军。尽管清政府先后派出丁淮、龙继光等部清军增援,但仍有数百人伤亡,半步也过不了雷池。

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浴血奋战七昼夜,直到弹药耗尽,粮食没有跟上,才痛苦地撤退。

当时,清军正围攻镇南关四面八方。黄明堂率军宫冲出。就山区而言,一位年轻的军人回忆说,堡垒上的旗帜还没有撤下。考虑到清政府军的收入,一个人冒着清政府军的炮火爬上山顶取回国旗。

3、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

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

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

孙中山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

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

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

二,孙中山先生的名言:

1,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3,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扩展资料: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中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2
孙中山故事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国仍处满清封建王朝黑暗统治中,腐败清廷政府,对内残暴镇压民众,对外丧权辱国。这天,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几个青年人,又在上海一幢西式小楼书房聚会了。他们即是后来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文、陆皓东、王韬、宋耀如等。众人一致认为,必须用武装起义,方能推翻满清政权。在他们组织领导下,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相继失败,但孙文矢志不移,即使流亡海外,仍组建革命政党同盟会,徐图再举。他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事迹广传海外。在美国读书的少女宋庆龄,怀着满腔敬佩收集报道他的报章。1911年,同盟会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终于成功,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乘机崛起、逼迫清帝退位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控制了北方政权。为民国南北统一,避免内战,孙中山毅然辞职,让权于袁。殊料袁就任临时总统后,见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行将组阁,制约其独载权力,便派遣刺客,将孙文战友、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暗杀于上海北站。正在日本考察铁路建设的孙文闻讯返沪,与沪督陈其美等发动推翻袁政权的"二次革命",但不幸失败。孙中山又遭袁通缉,再度流亡日本。正当他在日集聚革命党人,筹划反袁大计时,宋庆龄来到他身边,接替宋霭龄任其秘书。1915年10月,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在东京和孙中山结婚。次年6月,妄图称帝的独夫民贼袁世凯,在各省竞相宣布独立讨袁浪潮中死去后,北洋军阀争权夺势,祸国殃民。孙中山遂于1917年就任广州军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准备护法北伐,消灭军阀。北京军阀政府佯称"南北议和",阴谋勾结广东实力派头子陈炯明倒孙。陈背叛拥孙誓言,公然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永丰"舰反击叛军,坚守55天后,与宋庆龄乘俄船"皇后号"赴上海。革命受挫,孙中山从苏俄革命和新兴的中共看到希望,他多次和中共代表李大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及苏俄全权代表越飞会谈,于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亲手缔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同年11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赶跑军阀曹锟,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孙中山时已肝病甚重,但仍赴京。当他被人用藤椅抬下火车,出站时,受到伫立寒风中无数民众的欢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