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究竟应该改什么?

如题所述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纷纷施展拳脚、尽出奇谋、全力推进。经三年努力,终有小成:视之于宏观,可见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初显雏形,“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以药养医”、“市场化”趋势开始扭转,“重医轻防”局面有所改观;察之于微观,则见政府的卫生财政投入机制渐上正轨,群众“看病贵”上升之势初得遏制,医疗运行成本有所下降,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开始改善等。然而,当我们日渐涉入医改“深水区”时,却蓦然发现,原有意识、观念、习惯、体制上的问题渐次暴露,体现为“看病难”问题未见改观,医患关系依然紧张等。原以为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原本复杂的事情愈显复杂,特别是利益关系之调整,新博弈局面之形成,让我们既大开眼界,又深感困惑与不安,甚或有进退维谷之忧叹。由此观之,医改前路曲折漫长,如今远非庆功之日。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我们倍感应该“回流归宗”。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但“问题之根本”究竟在哪里呢?一切问题,皆源于认识问题,若认识含糊,则管理乱象必由之生。医改问题,亦不例外。因此,我们要从认识问题入手。含糊认识源于错误观念,错误观念源于概念混乱。由于多年来定势思维(也叫“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不仅对医改的内涵认识不透,甚至于对“医疗”、“卫生”、“健康”等这些概念的理解,都存有不少偏差。在常识中,我们以为,医疗就是“看病”,卫生就是“干净”,健康就是“没病”。此等看法,皆可谓之“没错”,然均不全面。而对医改的认识误区,不同群体各有体现:不少地方官员以为,医改就是多给钱、多盖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医改就是涨工资、加“人工”;百姓(患者)最朴实,认为医改(成功的标志)就是看病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将事情之好坏与花钱之多寡作简单联结,甚至直接划上等号,是常人惯有的直观思维方式,当然也是一种“懒汉思维”。此种简单化思维,往往缺乏内涵分析与本质思考,故常以偏概全、偏离本位。没钱没物固然谈不上改革,但给钱给物并不等于就是改革。现实中,钱越多事越糟的例子并不鲜见。凡事若失其本位、乱其结构,就将丧失其正常功能。因此,只有纠正对医改的认识偏差,回归本位、恢复常态,才能使医疗卫生事业步入正轨,充分发挥其正常功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而要“归位复常”,必先知其本位之所在、常态之所是。从词义上讲,“医疗”是指消除伤病,即祛除外来侵害因素,着眼于治标;而“卫生”则是“守卫生命”之意,“保健”寓意“保护健康”,旨在增强自身内在素质,立足于固本。历代先贤均讲求“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固本为主”,也强调灵活机变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既是修身之道,亦为处世哲学。可见,立足医疗卫生之本义,从现代意义上讲,“守候生命、护卫健康”乃医疗卫生之“本位”。只有回归本位,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之路。显然,根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确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但非其内涵之全部。细思之下,不难明白,医改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让医疗机构能有更多的病人资以生存发展,也不仅是有病能治、能治好病,而是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生活品质。简言之,就是既要让群众病有所医,又要使之尽量少得病、不得病。这正是党中央、国务院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调“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方针,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重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根本原因所在。一言以蔽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改意识观念。意识决定行为,只有纠正观念的错误,才有行为的正确。首先要树立的意识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予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乃政府之重要使命与基本职责,其首要条件是健康。为病人解除疾病、保护健康,是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所在。而培育“我的健康我负责”观念,树立健康风险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文化”,则是建设幸福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皆有责。二改情感态度。明代王阳明力倡“知行合一”,今天我们同样把“言行一致”的人称作好人,显见情感倾向之重要。无论是政府官员、医务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将自己对医改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化成主动支持、配合和参与医改的行为。惟其如此,医改各项政策才能顺利推行下去,最终取得成果。同时,各方都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来相互理解、包容,社会才能经由医患和谐、人民团结而实现最终的幸福。三改行为习惯。正确的情感倾向,需经适当的行为来体现,并经反复强化而成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行事就会顺然而高效。融洽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即社会行为习惯),包括医患沟通、疾病与健康认知、人文关怀与尊重等来支持。特别是,社会应予医务人员以关心、尊重,使之生活有保障、事业有奔头,从而感受自身的价值与尊严,迸发工作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更好地服务社群。四改规矩章制。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建立起健全之章制,我们的事业才不会因人之贤否而兴废。医疗制度改革牵涉方方面面,其中宏观上的资源配置、要素配备,微观上的内部管理、激励分配等,最为重要。在资源配置体制方面,加大财政卫生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激励分配机制方面,绩效考核是平衡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点,是各项医改操作措施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必须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务使考核标准合理、统一、灵敏,信息告知全面、准确、清晰,既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又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医疗保障机制亦需同等重视。总而言之,医改意味着,政府将为百姓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基础健康事务承担更多的责任。说不完的课题,道不尽的问题,医改带来太多的话题。然篇幅所限,只能简述至此。(原载《市县领导月刊》2012年第8期,作者是增城市卫生局副局长,著有《学习的密码》和《善言是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