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如题所述

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在防灾减灾中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

大多数气象灾害属于有一定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途径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水平。

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提高减灾水平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加强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井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雨绸缪,制订详尽应急预案
通过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 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悉掌握预案,把应急预案落实,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

防灾减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有效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分类应对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浓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害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分类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台风可能影响的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助亭运、封闭措施,车辆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当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 防范道路结冰打滑。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的 “麦莎”台风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登陆前后又处于天文高潮时段,使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和福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和汛情,共造成上述7省(市)3咖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但是,根据灾害预警信息,沿海省积极组织避灾减灾措施,仅浙江省就组织转移了124万人撤离危险区,船只4.13万艘回港避风,大中型水库、河网预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各类水库拦蓄洪水8.32亿立方米,全省死亡、失踪人数共为5人,该次台风影响特别严重的台州市,无人员死亡,这在历年严重影响并登陆浙江的台风中是空前的。

另外,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对一些气象灾害,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可以组织开展人工局部影响天气试验,有效抵御和减轻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使得普通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可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通过宣传,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同时,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要确保公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使他们有时间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0
我觉得平时 我们要知道发生灾害了
我们要怎样自救 和救人
到时 不至于会出现什么重大问题
发生了自然灾害
我们不能失望 不要泄气
要对 我们国家有信心
第2个回答  2016-03-27
学习有关内容
第3个回答  2013-10-10
躲家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