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

如题所述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镇压太平天国应负何种罪责  有些论者提出,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一事,应作具体分析,不宜责之过苛。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作为一场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而爆发的农民革命,无疑是正义的。但它的后期却发生了腐化蜕变,对广大人民的骚扰事件屡有发生,对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否定。而曾国藩正是打着“爱民”,以及全盘肯定孔子学说的旗号来剿杀太平天国运动的。曾的立场与行动,与太平天国后期所出现的错误,多少有些关系。其次,曾国藩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夷兵”以“助剿”,这是事实。不过,太平军也曾试图以其教谊与外国势力联系,希望得到它们的支持。曾国藩既然与太平军处于敌对状态,他的这一举动是不足为奇的。更何况,他在这个问题上,比清政府中的其他人,还是比较谨慎的。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俄罗斯、美利坚皆请以兵来助。公议以为宜嘉其效顺。而缓其师期。及同治元年,英吉利、法兰西又以为请,公又议为宜申大义以谢之,陈利害以劝之”。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集团,确实犯过一系列错误,表现出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但决不能作为开脱曾国藩罪责的依据。曾国藩千方百计镇压农民运动,手段残忍,有大量文献资料可以作证。论者们不去科学地加以揭示,反而为之辩白,其方向是错误的。    天津教案问题的是与非  一八七○年,因天津望海楼的法国教堂拐骗人口、虐杀婴孩、开枪伤害中国公民等,激起民愤,爆发了天津教案。曾国藩在受命处理此事过程中,以中国的屈辱而告终。对此,有的论者认为,以天津教案指责曾国藩是汉奸、卖国贼,这是罪有过当的。首先,曾在处理时,虽有向法、英妥协的地方,但也作过有力的抗争。如: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拒绝了法国提出的无理要求,使天津府县免作刀下之鬼。同当时其他教案相比,天津教案使清政府蒙受的屈辱是最小的;其次,天津教案作为一次屈辱外交,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国力太弱,无法同法、英抗衡所致,并不是曾国藩甘心情愿这样干的。他在给别人的信中叹过这样的苦经:“中国兵疲将寡,沿海沿江毫无准备”。再次,在天津教案中,一意妥协投隆的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廷,如:他们派出崇厚出使法国赔礼道歉。为了取悦洋人,不听曾国藩的建议,将天津府县从重遣戍。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天津教案处理过程中,曾国藩的卖国行径和汉奸面目,暴露得是够充分的。据《曾国藩奏稿》和《曾国藩书札》等记载,当他受命处理教案之初,就认为“此次各国既伤多命,断难再认理屈”,表示出偏袒洋人的基本态度;当他一到天津,就定下了所谓“严拿凶手”,“以慰各国”的媚外卖国方针。他还不顾舆论的反对,将天津府县送刑部治罪,以讨好洋人。    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有的论者提出,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功绩不应一笔抹煞。理由是,从他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使清政府具有抵御列强侵略的能力。曾国藩说过:“使西洋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从这场运动的实绩看,虽然并不辉煌,但毕竟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第一个军械所、机器制造局,建立了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并使中国由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  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对曾国藩办洋务,评价不宜过高。他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借师助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只能说,他尽力了~一个朝代,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他问心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